△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科技有爱,生活更暖——打造温暖智慧杭州,这是我们橙柿直通车的呼吁,更是大家的心愿。银发经济与科技创新是现在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让科技带着温度落地?如何让创新真正服务于老年人的生活?这不仅是一个技术命题,更是一个人文课题。

昨天下午,以“科技助老”为主题的第十一期橙柿阳台协商会在南星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举行。政府部门代表、市政协委员和杭州几家科技公司代表一起,直接倾听老人最真实的养老需求,面对面协商解决方案,共同畅想未来。


第11期橙柿阳台协商会嘉宾:

徐红辉 市科技局重大处副处长 王磊 市民政局养老指导中心 平原 上城区民政局副局长 朱奇峰 拱墅区民政局副局长 俞芹 西湖区民政局副局长 潘力强 西湖区科技局副局长 楼杭杰 余杭区科技局副局长 吕思思 滨江区科技局创新科科员 游广敏 南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陈建芬 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五云山医院党委书记 高越晗 杭州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 方晓阳 上城区政协委员、浙江华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编辑 金建新 杭州八脉科技有限公司CEO 颜海 杭州程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品设计总监 闫春秋 杭州骅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梁跃曦 杭州浙江大学校友会理事、万物IOE、菁年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傅仙荣 杭州宁齐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胡胜利 市民代表 陆昌林 市民代表 张丽娟 市民代表 李亚芳 杭州熙鸿谷雨半山康养中心院长 陈晓亮 滨江绿康阳光家园院长 孙葳 安诺新程国际康养中心董事长 沈杭达 小橙长护(杭州)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潘红杰 杭州在水一方养老服务集团智慧养老事业部主任 唐浥云 汇泉养老服务中心科技板块负责人 邱婵姝 媒体代表


(市民代表 张丽娟)

外骨骼拿上拿下不方便

能不能放在楼道大家共享?

市民代表 张丽娟:像我们住在老旧小区,最需要的是上下楼梯的科技设备,外骨骼对没有电梯的老旧小区的老年人非常有用。我住在4楼,因为以前摔过跤有过骨折,所以天气不好时上下楼梯都不舒服。我们楼上住着比我年纪大的人,有时候都不敢下楼。希望在下楼买菜的时候戴上外骨骼,用完了就放在楼下。也可以在楼道设一个固定的位置放,大家共享,谁需要谁用。

记者 邱婵姝:刚刚许多体验过外骨骼的老人认为,穿戴还是比较复杂,很多人无法独自完成。还有一些老人体验后觉得没有多少变化,希望提供更多助力。很多老人认为外骨骼产品很好,但购买之前在哪里可以先试用体验一下?


(杭州程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品设计总监 颜海)

杭州程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品设计总监颜海:张阿姨提出外骨骼产品是否可以在小区内共享,很有创意,我们可以回去再研讨共享形式的内容。

轻便性的话,行业内对于重量的控制大致有几个档位,例如5公斤以内的外骨骼产品人能用,3公斤以内可能是普通老人可以使用,再一个指标是2公斤以内。我们目前的想法是尝试控制到2公斤甚至接近1公斤,这确实有难度。大家看到这款外骨骼产品重量为2.5公斤左右,后面新做的优化大约为2.1公斤,希望能够提升体验。

有老人提到穿戴复杂的问题,首批产品售卖时很多朋友也提出了这个意见,我们已经开始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款产品可以坐着穿,除非患者患有偏瘫,需要他人帮助操作。我们发现很多老人不太会穿绑带,也做了产后设计。

我们现在也在加紧产能,余杭区我们有一个体验中心。线上售卖的时候也希望去掉中间商,直接面向老人。关于产品的体验,我们接下来考虑和杭州市的养老院以及社区展开广泛合作,贴近大家的生活,在使用过程中收集反馈意见。


(市民代表 陆昌林)

智能药盒能不能更简单更便宜?

市民代表 陆昌林:我身体多病,每次配一大包药,吃药时间又分餐前、餐后、早中晚和睡前。每次配药和吃药都要花老半天,把药分好装进网上买来的塑料药盒的格子——每天早晨起床打开一格,饭后再打开一格,睡觉前要把分好的药都吃完。这个智能药盒确实挺好,但我觉得一是有点复杂,现在的子女都比较忙,帮老人分药可能忙不过来。二是价格比较贵,虽然老年人大多都需要,但想要老人们买单,还需要更多改进。

另外,如果不小心放错或者拿错了药,系统是否有一个反馈机制,比如通过重量或者形状提供预警,防止老人误吃药物?


(市民代表 胡胜利)

市民代表 胡胜利:智能药盒可以加个可以聊天的语音功能,一机多用,更有便利性。对一些迭代较快的助老产品,可以采取租赁的方式,这样用的人会多,费用也会降低。


(杭州宁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傅仙荣)

杭州宁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傅仙荣:我们的智能药盒需要人为参与的关键环节,就是分药以及出药图片的核对,这些必须手动确认,其他方面可以智能化操作。有老人提到,如果人工放药不小心放错,系统是否会进行反馈。实际上在科技领域,使用技术手段进行完全判断是比较危险的,机器总有出错的时候。一旦出现问题,厂家难以承担后续责任。

还有老人提到子女比较忙,没办法经常帮助老人分药。这款智能药盒可以存放14天的药物,比如子女在周末过来看望老人时,一次性将药物全部分配好,设置出药量和出药时间,后续基本不需要参与,如果老人没有听到或者忘记,子女可以通过小程序观察老人是否服药,并且打电话提醒。


(杭州熙鸿谷雨半山康养中心院长 李亚芳)

我们需要帮老人翻身的柔性机械臂

杭州熙鸿谷雨半山康养中心院长 李亚芳:我们康养中心里,很多失能或者半失能老人每天需要不少于12次的翻身搀扶。未来我们希望引进一批新产品,比如柔性的机械臂,可以通过接触老人皮肤感知力度,能精确判断出帮助这位老人翻身需要多大的力气,并可以用语音控制,获取精准数据,并实时记录翻身时间、体态维持的时长,这些数据能与我们的系统更加匹配,比如可以上传数据到健康档案中。我希望科技产品可以真正落地养老院,比如机械臂,能适应更多场景,无论场地大小、环境变化、是否是护理床位,都可以随意安装。


(杭州骅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闫春秋)

解决重负载场景仍然有较大难度

杭州骅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闫春秋:要让一些身体虚弱的老人翻身,或者说是解决重负载场景,仍然具有较大难度。我们第二代产品争取能够实现百斤级或者两百斤级的搀扶和侧身能力,目前还在攻坚过程中。

我们的机器人第一代产品,可以替代护工保姆60%—70%的有效工作,对于摔倒坠床、火灾、可燃气体泄漏、尖锐物识别、水渍识别、落叶识别以及生命体征监测等,可以实现24小时无缝无死角监护,适用于家居和养老院。第二代产品针对半失能和失能老人的照护,可以实现10%—20%的工作替代,还在努力做得更好。

生活辅助是我们重点攻坚方向,我们希望未来的机器人能够帮助老人喂水、喂药、喂饭,帮助老人嚼碎食物、起身搀扶到洗手间,帮助他洗澡、清理大小便等。这些非常具体的刚性需求,需要逐步升级解决,希望这样的产品今年内面世。

我们现在研究重点之一,还有转化方言及带方言的普通话能力,目前可以识别全国22种主要方言,不过比如吴语区域的复杂度较高,方言细分场景较大,目前还在攻坚。


(杭州在水一方养老服务集团智慧养老事业部主任 潘红杰)

科技助老不是冰冷的监控

杭州在水一方养老服务集团智慧养老事业部主任 潘红杰:老人们经常说自己一个人住,万一摔倒没人发现怎么办?还有一些人怕年纪大了忘记关煤气。我认为传统的养老方式有时候会忽视老人生活轨迹当中的一些异常变化。对此,我们的解决办法是通过无感设备,构建老人24小时的线上生活轨迹。我认为真正的科技助老不是冰冷的监控,而在于老年人和子女之间的互联。不是用科技替代亲情,而是唤醒更多陪伴,将科技赋能真正应用到养老领域。

希望大数据预判我该挂哪个科室

市民代表胡胜利:现在医院的科室分类比较细,我有时候生病了也不知道该挂哪个科室,希望我在卫生院或者医院看病时,可以根据病情或者化验单进行预处理,某个智能机器可以通过大数据的系统先告诉我,应该挂哪个科室。


(杭州八脉科技有限公司CEO 金建新)

中医诊检设备可以提供初步诊断

杭州八脉科技有限公司CEO金建新:对于老年人需要智能体检机的需求,我们可以提供便捷的中医诊检设备进行初步诊断,通过数据分析提供一整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刚才胡大伯提到预诊难导诊难,通过诊检产品和软件,我们可以解决预诊和导诊问题,并利用大模型进行预诊和陪诊。目前我们主要与大型企业以及社区等地合作,随着批量采购的增加,我们的成本也会降低,消费者获得产品的价格也相应降低。


(小橙长护副总经理 沈杭达)

希望非医用级设备更精准,减少子女操作

小橙长护副总经理沈杭达:我们发现一些老人不想麻烦子女,一些非医用级的设备灵敏度等不够专业的情况下,数据异常后会报告给子女,可能会经常打扰到子女,所以我们希望这类产品更精准、便捷,减少子女操作。


(菁年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梁跃曦)

从帮老人查票到帮老人买到票

菁年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梁跃曦:全息技术是下一代AI网络时代的显示技术。我们服务的人群,他们需要有温度,我们也正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比如,老人如果希望明天乘坐从杭州前往温州的高铁,一些智能AI软件会告诉你去12306官网订票,我们其实是有能力直接唤醒12306官网上的付款码。在这方面,可以理解为做了大模型的“最后一公里”,真正为那些存在信息差、信息壁垒和数字鸿沟的老人解决问题。我们可以直接解决最后一步,即唤醒付款码,老人扫码或者识别后即可完成此操作。这可能就是我们未来的工作之一。


(杭州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 高越晗)

科技养老要加大投入

杭州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 高越晗:科技养老方面,我觉得第一要加大投入,其次要增加和其他地方学习交流的经验。比如,日本的养老做得比较好,看看能不能互相交流经验。

通过简化信息和无感化操作

实现科技助老

市民政局养老指导中心 王磊:科技助老当中,如何通过简化信息和无感化操作实现助老,也是一个问题。比如,有些老年人不想接触科技产品,我们就尽量使用无感化。无感化的老年人不想改变,我们不能强制他改变,但能否在他不改变的情况下,尽量让他享受数字化时代的便利?再然后,关于设备费用的问题,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低投入实现?例如可以通过非一次性买断的方式购买一些设备,也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获取一些设备的使用。

科技助老产品

存在供需匹配不对称现象

上城区民政局副局长 平原:很多科技产品和服务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可行的,但是为什么老年人觉得不符合他们的需求?从我的工作经验来看,存在供需匹配不对称现象。而且目前许多产品仍处于试行阶段,这么多年了仍在试行,尚未真正推向市场。我认为研发产品时更加注重应用场景的细分,使用者是老人还是家属、是机构使用还是医院使用等等。

入口要低科技 使用要高科技

西湖区民政局副局长 俞芹:我们的养老工作是供需配置,需要真正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首先,推出科技助老的过程中,技术必须适老化,也就是“入口要低科技,使用要高科技”。其次,保留传统的养老服务渠道,因为仍有老人需要传统的人工服务,最好还有线下渠道来教老人使用智能产品。


有企业正在研发智能养老机器人

市科技局重大处副处长 徐红辉:科技助老方面,我们需要强化科研攻关,明确重点科研攻关的方向,围绕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生活辅助、社交娱乐等核心需求,聚焦智能康复辅助。有企业正在研发具备情感交互功能的智能养老机器人,不仅能协助老年人完成日常事务,还能够陪伴老年人聊天,丰富精神生活。

可信赖 高匹配 用得起

拱墅区民政局副局长 朱奇峰:科技助老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可信赖,这方面目前产业的标准和体系构建不够完善;第二是供给和需求高效匹配;第三是用得起,产品价格是否能让老年人体验和购买,还需要打一个问号。


鼓励建设智慧养老型孵化器

滨江区科技局创新科科员 吕思思:我们鼓励建设智慧养老型孵化器,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对接、市场推广、融资支持等一站式服务,推动更多企业投身科技养老领域,让老年人享受更智能、更便捷的晚年生活。

科技助老需要创新攻关

西湖区科技局副局长 潘力强:我认为科技助老的需求是一个比较大的维度,科技要有比较大的创新,需要攻关并解决老年人的问题。科技部门也应当更加努力,帮助企业推动实现机器人新产品的成果落地。

养老行业需要多部门联通和盈利

余杭区科技局副局长 楼杭杰:真正实现养老行业的发展需要多部门联通,成功需要一些大型经济实体参与,任何行业如果没有盈利效应,很难实现行业整体的稳定发展。

更多内容点击图片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汤晨琛 顾心言

摄影 江玥

编辑 潘俐

审核 毛迪 王晨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