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成都首家荣获米其林绿星、并蝉联四年米其林一星的素食餐厅,谧寻茶室始终秉持可持续理念,将因地制宜与时令之美的食材注入每一季的菜单设计。在万物复苏的春日,谧寻茶室如何以素食诠释“春意”?
本期BANG TALK ,我们特别邀请到谧寻茶室首席厨师“唐先印”,与我们一起寻春、食春、话春,以素食描绘春天,以匠心诠释可持续餐饮之美。
生活、工作、三餐四季,时光潜移默化地将味道与季节的记忆烙在了我们的味蕾上。对于谧寻茶室来说,春季与味道又是怎样关照彼此的呢?在对话中,唐师傅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诗意的”也是“日常的”——甄选时令蔬菜,以水培豌豆苗呼应“浅草”,以红藜麦拟态沃土,还原食材本真的口味与春意。这便是首席厨师和女儿“耍”出来的诗意与食春灵感。
「腊豆拌芦蒿」芦蒿入馔诗中缀春:腊豆蕴藏植物蛋白能量,搭配芦蒿清脆的膳食纤维,将早春田野的盎然生机凝于盘中,从舌尖逐层唤醒沉睡的五感。
「椒麻拌茭白」水晶冻凝露迎春:春日的茭白如凝露般脆嫩,裹上川式椒麻油的辛香,自种的豌豆苗以鲜嫩"浅草"之姿点缀盘间。清甜与鲜麻在舌尖轻盈共舞,共谱一支舌尖上的春之序曲。
「藜麦白冰草」红藜麦沃土承春:白冰草丰富的纤维网络促进肠道律动,唤醒味蕾对春意的感知。晨露般的白冰草与红色藜麦交织,拟态沃土,苗芽在其上蓬勃生长。
春天,为啥子要“吃素”?唐师傅用一句地道的四川话——“刮油”,精准诠释了素食的健康哲学。“刮油”在四川话中意为“去油腻”,对于钟爱麻辣的四川人来说,在春节期间的大鱼大肉后吃清淡食物作平衡的习俗,好像并不是什么“生活方式”,而只是一种如口头禅般自然的习惯。这种耳口相传的生活智慧,也让“吃素”在春天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古人有言:“春日食春芽。”食的是新芽,生的是春意。当万物在春天苏醒,食素也仿佛成为顺应时节的觉醒——每一口清爽的蔬食,都是与春天共鸣的方式。素食不仅是节后“刮油”的调整,更是贴合春季饮食之道的选择,让人们在舌尖上感受春日生机,重映季节的意象。
成都博舍所属的太古地产集团,早在50多年前便将“可持续”融入企业使命,而在餐饮行业近年才热议这一理念时,其旗下的谧寻茶室早已在设备、原料、烹调等环节践行可持续。厨房采用电磁炉代替猛火炉,并配备高效抽油烟净化系统以减少废气排放,水龙头加装节能装置,降低约三分之一的用水量,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
在食材选择上,谧寻茶室优先采用本地农场直供原料,减少运输碳排放,同时最大化利用食材,剩余部分用于煲汤、制酱或研磨成粉,赋予其新的价值。在谧寻茶室,可持续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渗透到每个细节的日常实践。
在上文中,唐师傅提到素食的“刮油”之效,而在许多人看来,“素食”与“麻辣”似乎难以相容。然而,在以辣著称的四川,谧寻茶室将“素食美学”在地打造,让素食不仅承载健康理念,更与本地风味成为一体——三味前菜中,唐师傅巧妙运用椒麻油与茭白的搭配,让川式椒麻的辛香与茭白的清甜相辅相成,诠释了素食在地化的可能性。
那么,素食作为一种饮食习惯,是否能上升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每当谈及素食,“可持续”“动物保护”“绿色环保”往往是不可分割的话题,这些概念彼此交织,共同构筑了环保与健康的生活愿景。然而,在更广阔的可持续生活方式中,素食只是其中的一环,它并非单一的选择,而是一种对环境、资源乃至生活方式的重新思考。
对此,唐师傅给出了他的答案: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宏观的概念。生活中每个人的一次环保出行 、一餐素食之选,都是迈向更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一次尝试,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微妙互动,也是一种可持续理念的真实写照与契机。
春季菜单中的三味前菜恰是这般食春哲思的注脚:当处于“进行时”的生机难以捕捉,唐师傅便以红藜麦拟态沃土,用食材重构生长的意象。在谧寻茶室,"时令"二字既是与季节同频共振的韵律,更是持续演进的生态实践。从食材更替到菜单设计,从厨房到世界,这份对可持续的坚守始终与"时"俱进。
所以,素食一词尽管听起来稍显单薄,但却也恰好妙在其"少即是多"的辩证。如今餐饮界的浮华口号层出不穷,谧寻茶室却以食材本味与掷地有声的关照打动味蕾与人心。再回头看看菜单上的那句话“从产地,到餐桌”,不是空洞标榜,而是看得见、尝得到的可持续关照。
古人常云“不时不食”。人们的饮食顺着时令流转,餐桌上也跃动着四季的风物。于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挚爱,便藏在这一蔬一饭之间。
来谧寻茶室食「春之味」,让舌尖循着节气的韵脚,在应时而作的珍馐里,感受可持续的关怀与蓬勃春意。
11
微信:suyao2510
电话(同微信):17358514550
邮箱:sucre@bangmed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