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我买房的时候,这里是周边最好的房子,现在改造后,它是我眼中最好的小区。”家住交大庭院的居民诸泽云说,老邻居、老姐妹都在这儿,现在小区环境更好了,她自然不会离开。
建成于1999年的成都市武侯区交大庭院,距今已有26年时间。如同许多老旧小区一样,交大庭院也曾存在过路面坑洼、荒草遍地、自来水管时常破裂、污水管网不管用等情况。然而随着2023年该院落启动改造后,路面得到硬化,管网得到整治,基础设施得到更新,最让居民开心的是,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进一步增加,邻里关系也更亲密了。如今的交大庭院已彻底摆脱“老破小”面貌,实现由内而外的完美蝶变。
退距30厘米
出入口实现人车分离
“之前我都想搬走了,小区环境太差了,有一次出门走路都被绊倒了,还好没伤着。”居民诸泽云告诉记者,随着小区楼龄增长,小区路面变得坑坑洼洼,下水管网也变得形同虚设,一到下雨天都不敢出门。
改造前的交大庭院被很多人称为“城中村”,除了道路坑洼,小区大门也形同虚设。“之前小区内有餐饮、商店,加上小区管理也没跟上,所以大门有跟没有一个样。”在诸泽云看来,小区管理和出行条件必须改善。
2023年,在院落启动老旧院落改造行动后,路面改造被放在了首位。
据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党委书记李含荣介绍,小区道路改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多轮沟通,深入了解小区居民需求后,最终确定了道路改造方案。
首先,由于小区大门进出人员众多,为了保证安全,道路需改建为人车分流的形式。为此,社区、业委会持续与小区主干道周边居民沟通,原有的道路无法满足人车分流,必须占用部分绿化,而绿化区域又被周边居民占用了。
因此,经过不断与周边居民沟通,最终确定绿化退距30厘米,实现了出入口车辆与人行的分流。
“我最满意的就是小区主干道的改造,以前接送孩子的人,自行车、电动车、汽车混行,特别不安全,现在各行其道,小区也显得更高档了。”居民张惠英说。
伴随着道路改造,小区对大门也进行升级,引入门禁系统后,小区出入不再杂乱无章,安全系数也更高了。
公共空间焕新
打球、广场舞不再噪音扰民
据诸泽云回忆,25年前,她买房时,就是看中的交大庭院的篮球场、游泳池和活动中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游泳池被废弃,篮球场变成了坑洼的荒草地,活动中心也被出租改成了小卖店等,环境混乱,管理也越发捉襟见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此次改造中,社区通过“政府规划+专业运营”模式,重修了篮球场,建成室外游泳池和室内恒温游泳馆,将这些资源重新利用,让居民生活更有幸福感。
“现在篮球场有专门的开放时间,既避免了晚上有人打球的情况,也避免了广场舞跳到很晚的情况,杜绝夜间扰民。”李含荣告诉记者,在此轮改造过程中,居民全程参与设计、施工、管理,真正让居民从改造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而真正解决痛点问题,增强归属感与认同感。
据了解,通过此次老旧小区改造,交大庭院黑化地面约1万平方米、提升绿化5000平方米、规范机动车位1000余个、整修楼道52个、新增电梯8部、新建运动场2000平方米;通过“政府规划+专业运营”模式整合低效空间资源,收储5处老旧房屋改造为社区4000平方米游泳馆、便民菜市场等经营性场所,植入非机动车智慧充电棚2处。
现在的诸泽云,不仅没有搬离小区,女儿也搬来跟她一起住,这里也从过去人人嫌弃的“老破小”,变成了诸泽云眼中的“安居所”。
红星新闻记者 闫宇恒 摄影报道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