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4种孩子看着“聪明”,好像很机灵,但实则都是“假聪明”,如果家长不及时干预,还引以为荣,那孩子未来真的很难有大出息。
第一
“人前一套,背后一套”
朋友家8岁的闺女,在亲友圈里那可是出了名的“模范生”。每次见面,她总是规规矩矩地鞠躬问好,茶桌上还会给长辈们添水,大家都夸她“好懂事”。
可一次聚会结束后,我却在储物间撞见她接过妈妈的红包,气呼呼地说:“烦死了!要不是为了新平板,我才不陪这些老家伙演戏呢!”
那一瞬间,我真的很震惊了!
大人如果有这种刻意为之的“机灵”,都是很羞耻的,更何况是本该天真无邪的孩子呢?
孩子这不是真聪明,而是情感能力在退化。
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指出:过度训练孩子的礼仪套路,容易让他们发展出“假性自我”。这就跟商场里那些只会背诵标准话术的导购一样,表面上热情,眼神里却没有一点真诚。
更让人担忧的是,有的孩子在老师面前是乖巧的课代表,转过头就利用权力欺负同学;有的孩子对着摄像头朗读《孝经》,私下却打骂爷爷奶奶;有的孩子作文里写“要给环卫工人送温暖”,现实中却把扔得到处都是。
垃圾
这类孩子会前一套,背后一套,人品有问题,家长要及时制止和引导,不然孩子今后的路只会越走越窄,未来很难获得成功,毕竟谁也不想跟没品的人一起共事。
如何纠正?
如果你发现孩子会前和背后不一样,可以在每天晚饭后,关掉所有灯,让孩子在黑暗中分享当天的真实感受。
像“黑暗故事会”就很不错,父母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在毫无保留的交流中,慢慢卸下面具,做回真实的自己。
第二
犯了错不承认,总推卸责任
小区游乐区域,有个“鬼精鬼精”的男孩经常在那里,他每次闯祸都能巧妙地把责任推给别人:打碎玻璃,说是流浪猫撞的;抢玩具时,硬说是妹妹让他拿的;撕坏绘本后,还把纸屑塞进玩伴的书包。
他妈妈还得意洋洋地跟大家分享经验:“我教孩子做什么事,都得留条退路。”
我想这并不是啥值得高兴的事,谁会喜欢这种“甩锅大王”呢,遇到一有问题就找替罪羊的孩子,我会让自家孩子赶紧远离的。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孩子,经常做错事,还找借口的,说啥“我三分钟前就放这儿了,肯定是后来的人弄坏的”“大家都这么干,凭啥就说我”“你要是非要追究,我就去跳下去”,诸如此类的甩锅言论。
总甩锅的孩子,人缘会越来越差,我想咱们,谁都不想当接锅侠吧,可想而知,今后这种孩子不会有啥大出息。
如何纠正呢?
建议在孩子每次推卸责任后,就在他房间放一块“愧疚石”,如果攒够七块了,就得让孩子通过劳动“赎罪”,比如照顾流浪猫三天,才能拿走一块,通过这种方法,慢慢让孩子重拾担当。
第三
总爱抬杠的孩子
我有个朋友是做作文培训的,她说她们周末班有个“逻辑鬼才”,总能从刁钻的角度抬杠,让她十分头大。
她说“勤劳是美德”,这男孩就反问:“那为啥越勤劳的人越穷呢?”
她让孩子们学习“孔融让梨”时,他就发出质疑:“要是梨有毒,怎么办?”
反正,这男孩就是喜欢跟老师对着干,但也没见他有什么好的创意和想法,作文写得很烂,还不虚心学习。
这种今后孩子很难搞好学习和工作的,人际关系也不会太好,所以未来想成功是非常困难的。
那如何纠正?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爱跟你对着干,可以经常玩“有建设性抬杠”游戏,比如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家庭辩论会,规定孩子每次提出反对意见,都得附带解决方案,这样既让孩子过了抬杠瘾,又学会了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第四
爱占小便宜
这种为了生活中蝇头小利,就放弃自己原则的孩子,说实话还是比较常见的,大多是家长带歪了。
我曾经在超市看过一个6岁的小男孩,一进超市就直奔试吃区,他把每个可以试吃的零食,都试吃了一个遍,而且居然还偷偷把未开封的样品塞进了妈妈的包里。
这妈妈非常不制止,还夸孩子:“我儿子真会过日子,能省下不少零食钱”。
直到超市人员看到,要求归还样品,这男孩妈妈还狡辩:“孩子还小,以为试吃的就是可以拿走的!”
估计这家长也没啥干占便宜的事情,所以她儿子才会有样学样,总做这种爱占小便宜的事。
孩子可以占一次别人的便宜,但不可能占一辈子便宜,因为没有谁是傻子,一直让人坑。
所以这样的孩子人品有问题,注定走不远,以后别说有出息了,他们还可能因为做错事,被人唾弃。
如何改呢?
老生常谈,首先家长肯定自己要改,不能占别人的小便宜。
在超市,咱们可以试吃,但不能频繁;坐公交、地铁,咱们不能逃票,该给多少就是多少;在外面,不该我们拿的东西,绝对不能拿,反正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然后,咱们要引导孩子去分享,有时候“吃点亏”未必是坏事,可以赢得更好的人际关系,为长远的事业做打算。
如果孩子占便宜比较难改,都成瘾了,咱们可以制作 “快乐存钱罐”,孩子每放弃一次占便宜机会就给他存入1枚代币,攒够10枚可兑换一个大的奖励。
相信这种奖励的引导,孩子能慢慢走上正道。
我觉得真正的聪明,肯定是让别人感觉到很舒服的,孩子学会和别人共赢,才能赢得美好的未来,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