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苏省苏州中学公布了 2025 年应届高层次优秀毕业生录用名单,这录用的 13 个人里,有 6 个是清华的,4 个是北大的,8 个博士,5 个硕士,而且一个师范专业出身的都没有。
其实这些年,名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教书这种情况越来越常见了,以前大多是在一线城市,现在二三线城市,甚至县城中学都有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了。这到底是教育在升级进步,还是学历内卷导致的呢?
往好的方面看,名校毕业生来中小学教书,给教育这一块儿带来了好多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升级。
现在这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快得很,这些从顶尖名校毕业的学生,肚子里学问扎实,还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
他们把这些新知识、新理念带进课堂,学生们接触到的知识就更多更广了,求知欲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创新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
而且这么多优秀人才愿意投身基础教育,这可是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的好迹象。
中小学整体教育质量提高了,给高等教育输送的学生质量也更好,这样一来,教育就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越发展越好。
还有名校毕业生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学习态度,对中小学生来说,那可是活生生的好榜样。
现在国家正缺拔尖创新人才,这些名校毕业生在学校里言传身教,说不定能激励出更多有创新潜力的孩子。就拿学科竞赛辅导来说,好多名校毕业生高中的时候就拿过学科奥赛的奖,他们有经验,能给那些有竞赛潜力的学生提供特别专业的指导,帮学生在竞赛里取得好成绩,这样学生升学的路也就更宽了。
像东阳中学,自从招了清北的毕业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成绩突飞猛进,最近 4 年拿了 6 金 4 银 1 铜,50 个人次在浙江赛区拿了一等奖,相当厉害。
不过这背后也有学历内卷的问题。
这些年高校扩招,硕士、博士培养的数量越来越多,好多高学历人才都进入就业市场了。
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小学教师这个工作稳定,待遇也还不错,还有寒暑假,这些优势就吸引了好多名校毕业生。
有些学校为了让自己更有名气、更有影响力,招聘的时候就一门心思只要高学历、名校出身的,结果就形成了一种不好的风气,就好像在搞 “学历竞赛” 一样。
就拿江苏省苏州中学这次招聘来说,基本都要求博士起步,就算条件稍微松一点,对 “第一学历” 的要求也特别严,基本上把学历崇拜那些大家比较敏感的点都占全了。
在这种只看名校、只看学历的招聘导向下,那些真正热爱教育,还经过专业师范训练的师范毕业生,可能就没机会了。
要知道,教师可不是个简单的工作,专业性很强的。
光有扎实的学科知识不行,还得懂教育学、心理学这些专业知识,得特别了解孩子们成长的规律,要有良好的师德,还得真心热爱教育。
一个物理学博士,不一定就能教好中小学物理。要是没办法把知识讲得通俗易懂,和学生在课堂上互动也不好,就算学问再大,在讲台上也施展不开,只能干着急。
名校毕业生都往中小学跑,还可能让教育资源分配更不公平了。
能吸引大量名校毕业生的,大多都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重点学校。
这些学校待遇好,发展机会也多,师资的学历水平就越来越高。
可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条件不太好的学校,因为经济条件有限,很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师资力量还是很薄弱。
就像 2024 年广东、福建等地通报了好些违约的国家公费师范生,这些毕业生享受了政策优惠,却没按协议回学校工作,这就说明学校之间吸引力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这种教育资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情况,对实现教育公平可太不利了。
要解决这些问题,得好几方面一起努力。
教育主管部门得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招聘的管理和引导,改变这种只看名校、只看学历的错误做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重点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找到真正适合的人,别盲目追求高学历和名校背景。
对于那些名校毕业生,入职以后得加强师范专业培训,帮他们尽快适应教师这个角色,提高教学水平。
政府加大对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投入。
给这些地方的老师提高待遇,让他们收入更可观,工作更有奔头。
再把教学条件改善改善,教室宽敞明亮、教学设备先进齐全,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愿意到这些地方来教书。
只有大家都重视起来,多管齐下,才能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让教育资源分配得更均匀,实现教育公平。
清华北大这些名校毕业生扎堆到中小学任教,这事儿有好处也有问题。
好处是带来了教育升级的机会,能推动教育向前发展;问题就是反映出了学历内卷的现象,还引发了一些教育公平方面的隐忧。
理性地看待这件事,充分发挥名校毕业生的优势,利用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同时也要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只有这样,中小学教育才能健康、均衡地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