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工到技术能手,从工人技师再到领衔成立“张飞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中铁四局电气化公司宁马城际铁路项目85后工人张飞,带领他的90后团队,在不到一年时间,就研发出防护“张飞锁扣”、腕臂预配操作平台、折叠式接触网冷滑装置、快速松紧套筒、放线小滑车等11项创新成果,并取得4项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张飞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成员在讨论中

3月19日,记者来到在宁(南京)马(鞍山)城际铁路新建接触网安装项目工程现场,见到皮肤晒得黝黑的张飞,还有他的团队年轻小伙伴:1995年出生的项目经理王熹、1999年出生的项目技术主管兼安质负责人李佳兴、1990年出生项目办公室主任何驰。他们目前正在研发的最新项目——轨道交通“四电”专业检测机器人,预计年底可以投入使用。

当记者问起发明创新的初衷,农民工出身的张飞直言是为了工地上的工友们。宁马城际铁路新建接触网安装项目工程有104名工人,作为作业队长的张飞能喊全每个人的姓名,其中有些和他一起从事过新疆红淖三S8标、庐山站3站台改造工程、合安铁路HAZH - 8标等项目,彼此间更是呼兄唤弟。


张飞(右一)在施工现场

项目建设初期,有一项费时费力的常规工作,就是用小锤清除预埋锚栓上的水泥等残留物。施工人员往往清除一处需要30分钟左右。为了避免因为长时间用力敲打导致手锤脱落,高空坠物砸伤桥下行人、车辆,热心的张飞琢磨出简易版防脱“手环”,收获了工友和公司领导的赞赏,也坚定了他发明创新的信心。

在接触网支柱金具和腕臂的安装过程中,由于是高处作业、无有效挂点,传统的安全措施难以全面覆盖,导致施工人员面临较高的坠落风险。张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反复摸索和修改,最终设计了一种名为“登高帽”的安全防护装置。装置专门针对圆钢柱顶部无有效挂点的情况而设计,有效地确保了高处作业人员的安全。


部分成果展示和专利证书

同样对施工安全时时关注的,还有“张飞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另一位成员李佳兴,他是项目技术主管兼安质负责人。在项目建设中,李佳兴观察到除了高空作业,还有高架桥上、无护栏高处临边地段等安装,作业人员施工时安全带无处系或难以系牢。在和张飞商量后,工作室成员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时而在工作室讨论,时而到施工现场验证,很快临边防护“张飞锁扣”、装配式可伸缩防护栏、作业防护“吊环”等安全防护系列创新成果就投入使用。

在“张飞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研发的11项创新成果中,有一半都是涉及安全防护装置。

李佳兴说,工作室成员创建初期就达成一个共识,发明创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一点就是实用。他印象最深就是研发的临边防护安全带,刚投入使用时,工人非常配合,但是使用几天后,他就发现有工人偷偷脱下,原来是嫌弃笨重,安全带卡钩使用也有些繁琐。于是,工作室立即“召回”,对材料进行优化,配置上也进行了简化。


创新工作室成员在施工现场

在“张飞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还有一位“重量级”的成员,他就是1995年出生的项目经理王熹。他是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学的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如果说张飞是自学成才的“土专家”,那么王熹就是标准版的“高材生”。他和张飞相得益彰,张飞有实践积累,他有理论支撑,包括研发过程中的电脑软件使用,以及图纸设计、修改等。

宁马城际铁路新建接触网安装项目是王熹毕业后负责的第一个项目,除了安全,工期和成本也是他关注点。项目安装需要精准测量,传统的无轨测量方法,需要采用全站仪进行现场放样,虽然测量精准度较高,但设备价格昂贵,容易损坏,而且对测量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测量效率较慢,一天只能测量不足500m。王熹和工作室成员加班加点,一次次摸索与调试,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终于研发出一种地下段无轨专用测量装备,由铝合金制成,总长度2m,重2.5kg,可折叠,便于携带,配有激光测量仪的滑块及刻度,保证测量精度。经过实际验证,2人1组,1天可测量4-5公里区间,测量准确率达到100%。设备批量投入使用后,既保证了工程质量,也节省了成本,缩短了工期。

王熹深有感触地说:“从书本到应用,从课堂到工地,对我个人而言,更多是磨炼。”

还有一位1990年出生项目办公室主任何驰,他是“张飞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后勤部长”,从查找资料到收集信息,从总结宣传,到专利申报,无不倾注何驰的心血。


张飞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中铁四局电气化公司宁马城际铁路项目负责人殷献勇表示:为技术技能工人搭建平台,创建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不仅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解决了多个关键技术难题,更多是引导年轻人参与进来,激励他们在施工生产中自主研究、改进与创新,各尽所能、尽展所长,在创新发明中得到成长和晋升。

而今,欣喜地看到,在“张飞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影响和感召下,更多的00后也加入到企业的自主创新中,有刚刚毕业一年的00后技术员李晨,还有2002年出生的安全员王震......

□ 记者 杜军 通讯员 文良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