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大幕正式拉开。30年来,对口援藏各省市和单位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攻坚克难、团结奋进,一棒接着一棒干,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援藏各项工作,极大地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各省市和单位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对口支援西藏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需求,扎实推进就业援藏工作。通过精准对接、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岗位开发等举措,为西藏各族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有效促进了西藏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清晨,阳光洒进山南市智慧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大厅,几十个青年正围在电子显示屏前,仔细浏览着最新的招聘信息。屏幕上滚动着各类招聘岗位,有电商运营、会计出纳、物流配送等,招聘需求一一列举,可快速筛选适宜的就业岗位。

众多求职者怀抱简历,穿梭于心仪的招聘展位之间,咨询就业信息,与招聘人员面对面洽谈、签约,现场人气火爆。“之前找工作只能靠熟人介绍,现在有了这个平台,求职机会变多了,心里也踏实了不少。”求职者卓嘎说。

为了实现“走出去”的梦想,毕业于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次仁卓嘎早早来到招聘现场投递简历,并与湖南省某人才公司初步达成就业意向。“我是山南市桑日县人,从小就知道,湖南省岳阳市对口支援我们桑日,所以我很向往岳阳这座城市。”次仁卓嘎说。

除线下招聘,还有许多岗位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接触、筛选,求职者的选择面更广了。据了解,湖南省人社厅利用湘就业服务平台专门开设了山南籍高校毕业生线上招聘专区,为山南籍高校毕业生提供24小时不间断就业服务。同时,每月举办一场面向山南籍高校毕业生的专场网络招聘会,不断推动就业援藏工作常态化、信息化发展,打破时空限制,惠及越来越多的山南人民。

次仁卓嘎的经历,是就业援藏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藏各级政府与对口援藏省市合作,搭建了多个就业服务平台,这些平台不仅为求职者提供丰富的求职信息,更为企业与求职者之间搭建了桥梁。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援助单位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800余场次,提供岗位9.3万余个,推动1.1万余名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到区外就业。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2024年,在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上,来自昌都市技工学校的学生四郎次仁获得学生组优胜奖。比赛设置了砌筑、农机修理、电工、美发等11个比赛项目,四郎次仁凭借精湛的美发手艺刷新了昌都选手参加美发比赛的最好成绩,也是自治区选手在这一评比项目上的最好成绩。

尽管比赛现场高手如云,但17岁的四郎次仁有条不紊地做好每一个技术要领,顺利完成比赛。“能获得这个奖项我很高兴,感谢天津援藏工作队协调天津美发专家对我进行系统培训和悉心指导,帮助我丰富技巧、开拓思路,收获真的太大了。”四郎次仁说。

技能培训是就业援藏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天津市紧紧围绕昌都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重大项目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昌都市技能人才的就业竞争力。2024年5月,昌都市高校毕业生赴天津定向式就业创业技能提升培训班开班。开班仪式上,学生代表四郎曲西说:“我们会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争取在天津找到心仪的工作并站稳脚跟。”据了解,此次培训成功促成21人留津就业,昌都籍高校毕业生“才下高原”品牌成功在天津打响,津昌两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迈出坚实步伐。

就业援藏,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发展工程。多年来,西藏各级政府加强与援藏省市和单位的沟通交流,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从餐饮、电工、焊工到电商运营、旅游服务,培训内容等涵盖多个领域,使更多群众掌握一技之长,通过“订单定向”“校校联合”“产教融合”等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技能培训质量,稳步提高就业率。

从“打工者”到“创业者”

在拉萨市八廓街的一条小巷子里,一间门口挂满藏式手工艺品的小铺子吸引着游客驻足选购。店主卓嘎热情招呼,一边介绍商品,一边熟练地打包结算。进到店内,里面摆满了精美的唐卡、藏毯和手串等手工艺品。

“我这个店开了一年多,生意一直都挺好的。”卓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她创业成功的喜悦。“大学毕业后,考公压力比较大,加上连续几年的考试失利,一度让我陷入迷茫。‘什么才是我想要的?’当时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卓嘎说。

机缘巧合下,卓嘎参加了当时由援藏省市组织开展的创业指导培训活动。之后,她决定创业,并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申请到创业补贴和贷款。“我以前是一名普通打工人,现在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店,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卓嘎笑着说。

跟卓嘎有着相似经历的土旦平措,毕业后一直在家待业,后来,收到村里的通知,他加入了南京援藏工作队举办的“格桑花开·墨竹工卡大学生就业创业特训营”,自此开启了人生的一段新旅程。

“当时在南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式训练,以及3个月的企业见习。回来后,我就和同一批的学员顿珠次仁共同创立西藏墨竹格桑花开大学生创业管理有限公司,现在,公司运营已经步入正轨。”土旦平措说。

在南京援藏的支持下,墨竹工卡县持续巩固拓展特训营活动,创新开展墨竹“格桑花开人才+”计划以及“格桑花开”成长营、成长学院等系列活动,深入挖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潜力,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据了解,西藏已建成各类双创载体138家,2017年以来,各类“双创”载体累计孵化企业数达4313家,各类“双创”载体累计吸纳就业3.85万人。

续写民族情,共谱新华章。稳定的就业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桑邓旺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