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切实解决四川省泸定县咱里村村民饮水困难问题,今年,中铁二院在咱里村投资12万元,实施“活水兴村”水源改造工程,让咱里村一组、二组、三组及临近团结村的共238户878名村民告别了“靠天吃水”的历史,把村民的“烦心事”变成“暖心事”。该项目成为中铁二院助力乡村振兴的重点帮扶案例。


中铁二院生环院专家组一行前往水源地进行勘探。中铁二院供图

据了解,泸定县咱里村地处高海拔地区,季节性缺水与雨季水质瞬时浊度较高问题交织,村民长期面临缺水、水质不达标的困境。2024年年底,中铁二院乡村振兴办秉承和发扬“开路先锋”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生环院“地质勘探+智慧水务”专家团队深入调研,与村委干部、村民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了解村内现有水源设施现状、运行情况及村民用水需求,通过实地走访和勘察,专家团队全面掌握了咱里村的水源系统情况,对水源选址、取水方式等关键环节进行了详细论证,创新推出水源升级、生态护源、“水管家”帮扶“三级”治水方案。

据介绍,咱里村水源地离最近的公路直线距离3千米,山路崎岖仅能徒步往返,往返一次大约3小时左右,机械设备、运输车辆等均无法进入,且该段山路常伴有泥石流、崩塌现象发生,存在较大的人身安全风险。所以,在水源升级方面,新建底拦栅取水设施、设置冲砂闸、增设应急取水闸门等措施,减少水源堵塞频率,降低维护水源成本,降低维护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风险。

同时,还要考虑取水设施的可实施性。本次设计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选用的设计方案可提高水源水量、水质的保障,满足当地对本次水源升级的需求,且主要土建材料均考虑采用就地取材,规避了现场运输困难等问题,保证了项目的可实施性。

在生态护源方面,咱里村水源特点属于典型的四川片区山溪河流,即“平时水质较好、雨季瞬时浊度较高” 的特点,存在大量泥沙、碎石等。本次新建底拦栅取水设施,设置了冲砂闸,利用枯水期水质好、水量少的特点,可在枯水期提前将冲砂闸关闭,可保证枯水期取水的水量和水质;利用丰水期(雨季时)水量大、雨季浊度高的特点,在丰水期提前将冲砂闸打开,利用自然水流,将大量泥沙、碎石、树叶等通过冲砂闸直接带入下游,避免取水设施被堵塞。提前对冲砂闸进行开、关,利用不同季节水源特点,通过生态护源、自然水流,既保证了取水设施运行的稳定,又可减少维护频率,保证维护人员的人生安全。

“水管家”帮扶方面,为避免“工程交付即服务终止”,中铁二院在后期将派驻2名工程师适时前往咱里村,向当地村名进行供水管理培训,实现村民共治的和谐建设。此次水源改造项目,让咱里村走出“水困境”,在传统的基础建设中采用AI智能建造、展现智慧建设+村民共营+产业发展可持续帮扶机制,让汩汩清泉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以水为脉,串联生活、生产、生态,把基础建设转化为经济发展引擎,让“水流”变成“金流”。

据悉,中铁二院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定点帮扶泸定县近十年来,始终坚持党有号召、企有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决扛起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政治责任,秉承和发扬“开路先锋”精神,立足企业自身优势和帮扶地区实际,积极参与泸定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灾后重建、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用真情实意的帮助、真金白银的支持、真抓实干的帮扶,将智慧和技术倾注到泸定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灾后重建的第一线,借助重大铁路项目建设契机,找准乡村振兴帮扶的切入点,先后派出6名帮扶干部,直接投入帮扶捐赠资金300余万元,通过“以购代捐”采购农特产品1300多万元,为定点帮扶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二院贡献。


中铁二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杜建军,总经理谢毅一行调研咱里村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中铁二院供图

同时,中铁二院帮扶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省国资委的充分肯定和帮扶地区群众的普遍认可。2024年,中铁二院帮扶泸定县咱里村“多元化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案例获评中国交通企业社会责任卓越案例,甘孜州副州长、泸定县委书记宋晓军赴中铁二院赠送感谢锦旗,相关帮扶工作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未来,中铁二院将更加坚决贯彻党中央及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刻领悟“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把乡村振兴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铁肩担重任,真情扶泸定,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立足企业自身优势和帮扶村实际,找准帮扶结合点和着力点,进一步探索创新帮扶方式,集中力量办成办好一批帮扶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更好促进泸定县及帮扶村经济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何佳、张璞、杨明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