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蜀山暖,科技兴农正当时。蜀山通过“数字+农业”的深度融合,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加速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01
万亩未来农场探索智慧农业“新航向”
田间奔跑的是无人驾驶的拖拉机;仪器在田内走一圈,就能完成“体检”,土壤成份就能一目了然……
这些都将在小庙镇的老乡农场里实现。日前,这处占地1.8万亩的新型农场一期即将完成建设。
据悉,该农场相当于1800个足球场,是合肥城区内规模最大的农场。未来将以科技、生态和体验为关键词,集中连片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青菜、辣椒等露天蔬菜,番茄、茄子等设施蔬菜。
老乡农场将打造数字化智慧农场。
与以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不同的是,该农场将在农田基础设施改造的基础上,依托智慧化信息科技系统,实施数字化和生态循环化种植,引进无人化田管设备,建设集农产品初加工、冷链物流一体化、仓储周转为一体的农产品分级分拣中心,以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加快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加新鲜、健康、优质的农产品。
智慧农业建设是数据要素与农业场景结合的生动体现,如今,数字赋能农业科技田在广袤土地上不断焕发生机。
老乡农场将打造数字化智慧农场。
近年来,蜀山区以数字化转型助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智慧农业基础设施,积极推进畜禽养殖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数字化升级。
截至目前,全区共认定数字农业农村应用场景4个,应用农业、物联网、农业企业10余家。
0 2
智慧灌溉为农业生产注入新活力
在小庙镇袁中生态园,阳光玫瑰正处于田间管理和发芽的关键期。一排排滴水灌溉带紧贴在阳光玫瑰根部,正在匀速缓慢地滴落水珠。
穿梭于各个大棚之间,鲜少见到工人的身影。安徽兴谊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祥解释道,除了疏花、疏果、采摘这几个步骤,其他管理过程几乎用不到人工,因为生态园实现了智慧化、标准化种植模式。
小庙镇袁中社区一处葡萄智慧大棚内,水肥一体化无人喷灌系统正在工作。
“这里种的是阳光玫瑰,大约有80亩。”说起种植经验, 李志祥娓娓道来:“我们采用的是水肥一体化无人喷灌系统,将灌溉水和肥料混合后,沿着铺设在黑塑料布下的滴灌管,精准输送到作物的根部。”
“以25亩的大棚为例,到了结果期,每周需要施一次肥,过去,10个人手动播撒肥料,需要一天时间。现在通过智慧滴灌系统,只需一根管道,不到半天,就能完成施肥灌溉工作。” 李志祥表示。
小庙镇袁中社区一处葡萄智慧大棚内,水肥一体化无人喷灌系统正在工作。
“通过智能灌溉系统‘输液’,养分直达根系,可以自动调节灌溉量和灌溉时间,控制水肥比例,提高肥料利用率和精细管养水平,减少水资源浪费,大幅提高化肥的利用率,真是事半功倍。”李志祥说道。
“采用滴灌等技术,能提高品质和产量,帮助每个果子达到精品果的标准。”李志祥说,今年阳光玫瑰将首次挂果,预计产量将达1500—2000斤,明年可达5000斤。
0 3
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菇”
走进小庙镇马岗村菌旅小镇菌菇智能种植大棚时,温暖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一排排菌包整齐排列,鲜嫩的平菇长势喜人。菇农吴根秀正在仔细查看菌菇的生长情况,操作智能设备及时为大棚增温、保湿。
食用菌智慧控制系统能实时监测菌菇长势.
这些智能产菇大棚配备了先进的温控设备,包括20匹功率的空调,确保了菇架上的食用菌能够在适宜的温度下生长。据介绍,这些智能大棚不仅打破了季节的限制,让食用菌一年四季都能稳定产出,还通过食用菌智慧控制系统,实现了智慧管理,进一步提升了种植的智能化水平。
“这些菌菇可‘娇贵’了,温度、湿度都得控制好。”吴根秀说,“不过看着它们长得这么好,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据大棚负责人余林生介绍,这12个智能产菇大棚总占地约10亩,去年产值达300万。
在智能产菇大棚内,菌菇一年四季都可以稳定产出。
“我们的菌菇品质好、产量高、营养价值高,销路不愁。”余林生表示,以羊肚菌为例,羊肚菌的生长适宜温度是18度,采用智慧控制系统后,稳定产出,预计今年亩产可达500斤。
“只要打开食用菌智慧控制系统,就能实时监测菌菇长势,掌握温度、湿度、光照等,还可以通过系统进行调节。”余林生说,过去菌棒成活率低,靠人工接种成本高,现在机械化让效率提升30%。其无菌化车间、智能产菇大棚,让平菇生长周期从120天缩短至90天,品质稳定性显著提升。
在蜀山区
智慧农业平台与农田间的“融合”
越来越深,也越来越广
“种”进农田的智慧平台
将科技“植入”田间
唱响了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
奋进乐章
来源 | 胡亭亭 杨洋 陈三虎 葛庆钊 孙雨静
审核 | 朱琛琛 责编 | 吴亚晓岳 编辑 | 李瑜琪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