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百年老寨可邑小镇热闹非凡。
“文旅融合激活了这里的‘沉睡’资源。”站在寨口,弥勒市西三镇蚂蚁村党总支书记曾虎龙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感慨万千。
“这里有火把节的百年火种,更有城里人向往的‘诗与远方’。”他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和创世史诗《阿细先基》的发源地,这里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多彩的民俗风情,曾因地理位置偏远而“养在深闺人未识”。
2014年,可邑小镇迎来了“东风”,与公司合作开发体验式农旅项目,搭建销售、演艺、劳务等平台,让70%的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靠天吃饭的农民成了“农业工人”。
“以前一年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仅在家门口上班就能挣3万多元。”村民石琼花算起了经济账,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石琼花的变化,是可邑小镇村民生活改善的一个缩影。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山寨的土特产市场异常火爆。土蜂蜜、核桃、阿细刺绣等山货和民族饰品被抢购一空,村民尝到了产业振兴的甜头,也坚定了支持产业发展的信心。
“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蚂蚁村村委会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厘清村集体“三资”账目,邀请村民参与村集体事务决策过程,有效拉近了干群之间的关系,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办事公正,人心自安。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可邑小镇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帮扶模式,定期到群众家中开展志愿服务,帮助其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事和问题。
马慧琼就是受益对象之一。小时候,家里穷,她一直跟着妈妈在山上放羊。成年后,她学会粽叶编织。如今,在“百事服务团”的推荐下,42岁的她成了非遗传承馆的工作人员。“没想到自己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有‘五险’。”马慧琼开心地说。
彝寨焕然一新。92岁的陈越边打扫摊位周边的卫生边说,曾经“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现在看着寨子一天天发生巨变,再不爱护环境卫生,孙子都要笑话他了。
“账目一清二楚,群众全力支持。”村监委主任龙才华说,从一开始,就让村民全程参与村集体事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闭环监督,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幸福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小镇整合了“景区景点+农户+产业园+游客”的旅游扶贫模式,实现了本村贫困户全部脱贫致富,同时辐射带动周边的贫困户增收致富,推动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共荣共促。
“23户贫困户通过参加‘文旅车间’扶贫,2019年全部实现脱贫。”村民小组长刘春光说,“脱贫后,大家的日子更有盼头了。”
“变化大着呢。”在村卫生室,村医毕春连正在给老人量血压。“以前看病要进城,现在走几步路就能看了。”89岁的潘桂芳笑着说。
10年来,小镇投资规模近4.5亿元。当地升级劳务合作关系,承接劳务项目、组织务工、提供就业服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60余万元的收入。202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2万元,小镇成了周边闻名的富裕村寨。
午后的可邑小镇,阳光与炊烟交融。40岁的水电工石头坐在石凳上整理衣角,感慨地说:“共产党的恩情比山高,比索玛花还要美。”远处的广场上,音乐声悠然响起,彝家儿女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缓缓铺展。
春潮涌荡、风采无限。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云南考察指导,为云南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赋予了重大使命、明确了实践路径、教授了思想方法,是云南做好一切工作的总遵循总指引。对发展充满信心的曾虎龙说,将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蜚声中外的“阿细跳月”为切口,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廉洁文化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推动文旅产业迭代升级。
记者 汪波 通讯员 陆友维 叶向晖 尚外双 周麒津 杨云洁 付用正 郭冬琼 杨正涛 鲁茸央宗 杨明建 和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