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6年10月3日,一场隆重的西式婚礼在北京北海公园里举行,婚礼上的受邀宾客无一不是响当当的人物,证婚人梁启超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头发花白的梁启超一脸严肃,一点也不像是作为男方亲友过来祝贺的,尽管周围好友多番劝说,梁启超还是沉着一张脸。
梁启超为了不打扰眼前的热闹氛围极力压制着自己的脾气,到最后的环节他还是开了口:“徐志摩,陆小曼,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劝告两位新人,这世间凡离婚再次嫁娶的都是用情不专之人,我祝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那么徐志摩和陆小曼真的用情不专吗?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前任又有怎样的结局?
徐志摩的第一段婚姻
1897年0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硖石镇,父亲徐申如是那个年代最早的一批实干家,通过经商手中握有大量财富,还创办了硖石第一家钱庄。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子独孙被家族寄予厚望,五岁启蒙后家中为其广请名师,不过徐志摩从小聪明却不肯受约束。
小徐志摩最喜欢的事就是去附近的森林探险,他对于艺术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也因此接触到很多底层人的艰难,还曾立下救国救民的志向。
1908年徐志摩离开家中的私塾进入硖石开智学堂学习,他的老师是著名的文人张树森,徐志摩也是从这里深入钻研过古代文学。
两年后徐志摩考入附近的杭州府中学堂,在这里他结识了同样爱好文学的郁达夫,徐志摩还在杂志《友声》中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和《镭锭与地球之历史》。
这个时候徐志摩有理想有朋友,对于人生也有很多新的看法,他不畏惧世俗观念,也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徐志摩生性热爱自由却摆脱不了家庭的压力,在上海求学期间他不得不接受家庭包办婚姻,娶了上海宝山县张润之的女儿张幼仪。
贤良淑德的张幼仪出身江苏大户人家,祖父一辈多出世入官,亲生父亲是本地名医,几位兄弟也大多学业有成。
按理来说张幼仪有兄弟亲人照顾应该幸福一生,但是命运却偏偏给她开了一个玩笑,他的亲四哥为她保了一次媒,这场门当户对的婚姻却直接将她的生活打入残酷地狱。
富豪世家出身的徐志摩浪漫多情,却偏偏眼里从没有她,她一直在丈夫的鄙夷和冷眼中生活,没有谩骂却胜过谩骂,这段时光也成为她一生的梦魇。
徐志摩作为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青年,一直对于包办婚姻有着很大的抵触心理。
因此他把自己的不满情绪转移到无辜的张幼仪身上,无论张幼仪做得多么完美徐志摩只当她是封建残余的糟粕。
徐志摩从不敢公开违逆父母,也满足他们想要孙子的愿望,所以长子徐积锴出生后,徐志摩便觉得自己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直接外出留学去了。
同样留学的才女林徽因走进了徐志摩心里,两个人有着说不完的话题,这个时候他的妻子张幼仪为了追随他的脚步也只身来到国外,张幼仪的到来让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感情降到冰点。
话说张幼仪的婚姻生活是灰暗的,来到国外后张幼仪再次体验了丈夫的无视和绝情。
徐志摩毫无愧疚地抛下怀有身孕的张幼仪直接离家出走,挺着大肚子的张幼仪无奈只能求助路过巴黎的七弟暂时照顾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
生下小儿子后张幼仪没有等来徐志摩的看望,却等来了一纸离婚协议书,心如死灰的她终于下定决心签字成全徐志摩。
磨难一直没有放过张幼仪,她在柏林出生的幼子彼得死于腹膜炎,她整个人精神都崩溃了,而徐志摩却借助幼子的葬礼来柏林躲避是非。
徐志摩也曾亲自写下悼文《我的彼得》,但张幼仪只从文章里看到徐志摩那淡薄可笑的父爱。
离婚后张幼仪浴火重生,重新拾起斗志去读书,学业有成后她实现当老师的梦想,还在亲友的帮助下开始经商。
在商业领域张幼仪混得风生水起,甚至她的前夫徐志摩私底下多次夸奖她、肯定她,张幼仪彻底摆脱了过去的阴霾,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新女性。
张幼仪晚年更是幸运,她遇到一位真心爱她的苏医生,两人相伴到老再无遗憾。
但一味摆脱封建包袱的徐志摩却在另一个女人身上耗尽心力,最后也磨光了他对于浪漫的追求。
债台高筑
徐志摩离婚后创办新月社、《现代诗评》,还出版了自己诗集,认识了陆小曼,不过陆小曼此时还是军官王庚之妻。
王庚不仅是陆家承认的好女婿,也是前途光明的军官,而且婚后王庚对陆小曼疼爱有加,不过陆小曼渐渐地开始讨厌王庚的“不懂情调”和古板忙碌。
徐志摩和陆小曼两人第一次相见就有种相逢恨晚的感觉,后来随着感情的升温,陆小曼也一直通过各种手段让丈夫王庚同意离婚,王庚虽万般不愿后来还是成全了他们。
但是徐志摩父母再次开口,他们能否结婚还得前妻张幼仪同意,徐志摩本以为前妻旧情难忘,可能会有波折。
谁知张幼仪从德国回来后,立刻对徐父徐母公开表态同意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不过她也带走了她的大儿子徐积锴。
徐志摩娶到心心念念的陆小曼本以为人生就会很圆满,结果婚后的生活让他焦头烂额再无心风花雪月。
原来是陆小曼生活奢侈无度还迷上了鸦片,徐志摩婚后一直为经济发愁。
徐志摩一向以诗人自称不管世间俗物,往常有徐父徐母和张幼仪的经济帮衬日子很是滋润,徐志摩夫妇每日只沉迷于花前月下,如今因为陆小曼徐志摩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疏远了,三天两头被催债的债主们堵在家门口。
为了满足陆小曼的生活水平,徐志摩在好几个学校兼职,其间包括倒卖古董字画、帮人买卖房屋等工作,后来支撑不下去的徐志摩还请来岳母帮助压制陆小曼经济。
徐志摩后来接受了北大任教的邀请,但陆小曼沉迷于上海的纸醉金迷拒绝和徐志摩共进退,所以徐志摩不得不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间。
由于财政紧张徐志摩选择更加便宜的机票或者借助诗人名声搭乘别人的专机,1931年时徐志摩贪便宜接受了中国航空公司一张机票,他后来出事的航班也是这家航空公司新开的航线。
徐志摩的死讯让无数文人连连惋惜,包括鲁迅先生也把报道徐志摩逝世的报纸保存下来纪念这位诗人。
当时社会还有一种论调,那就是谁导致了徐志摩逝世的悲剧?
有人说是陆小曼不体谅丈夫奢侈无度导致的,也有人说是徐志摩为了听初恋林徽因的演讲而错过另一班飞机,还有人指责徐父徐申如为什么没有给儿子一家足够的钱财?
而社会上对于陆小曼的指责和恶意却是最多的,历史上陆小曼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女子,让诗人徐志摩如此迷乱心智。
冲破牢笼陆小曼
陆小曼,江苏常州的女画家,1903年11月出生,其父是国民党高级官员,还创办了中华储蓄银行。
陆小曼是家中独女从小吃穿用度都是家中最好的,父亲也通过各种关系为她遍请名师,在这样的教养下陆小曼琴棋书画都很擅长,不过她最喜欢的还是画画。
17岁因为其出色的外文实力和交际能力成为北洋政府的特聘外交翻译,加上她优越的出身和姣好的面容,一跃成为整个上海最为出名的名媛,被无数人所羡慕。
两年后陆小曼的父亲为其物色了一个优秀的青年军官,这个军官就是陆小曼的前任丈夫王庚,他作为清华优秀毕业生获得了留学美国的机会,为了救国救民他最终选择美国西点军校学习。
1918年他以西点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回国,随后就任北洋陆军部后升任少将,是当时有名的佳婿人选,不过王庚一眼相中名媛圈中心的陆小曼,两人一度被周围人认为是难得的金童玉女。
王庚和那个时代的男人一样,认为女人唯一价值是生儿育女,但不是王庚不爱陆小曼,而是王庚出生在那个封建时代里,思想中还存在深深的封建烙印。
王庚自信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放在军旅仕途上,他认为衣食无忧和尊贵的地位可以满足陆小曼全部的需求。
最开始陆小曼也沉醉在这种光鲜亮丽的生活里,可是时间长了没有人陪伴的陆小曼却觉得空虚寂寞,后期两人哪怕是相伴整夜也是无话可说。
王庚是一个心细的男人,他最开始用无尽的物质讨好补偿陆小曼,时间长了丰富的物质也无法满足陆小曼空虚的内心。
陆小曼随后迷恋上外出跳舞唱戏,偶尔深夜也不回家,她的行为也让王庚大发雷霆。
陆小曼每每指责王庚作为丈夫为了公务冷落妻子,隔阂一旦有了不容易弥补,哪怕王庚增加了回家的次数,也从各种事情上讨好陆小曼,陆小曼依旧郁郁寡欢。
1922年受情伤的徐志摩伤心回国,他和陆小曼相识于北京交际场的舞会上,后来徐志摩常来找王庚游玩,忙于公务的王庚很少能抽出时间,所以徐志摩被安排到陆小曼身边聊天。
才华横溢的陆小曼和才子徐志摩有着同样的兴趣爱好和话题,所以两人每次见面有着说不完的话,他们从各自身上找到了自己对于爱情的向往。
陆小曼多次找王庚请求离婚,而王庚却是经历被爱人和好友双双背叛的极致痛苦,理智清醒的王庚很快调整状态支走徐志摩,不过陆小曼还是没有接受他的挽回。
王庚看着陆小曼的坚定态度最终妥协了,他选择了放手选择了成全,最终这件丑事也算轻轻接过。
离婚后陆小曼发现自己居然怀上了前夫王庚的孩子,陆母知道后劝说陆小曼生下来,但是陆小曼铁了心要和王庚断干净,她找到一位德国医生做手术。
但就是这次手术让陆小曼的身体出现问题,她不仅终身不孕身体还十分虚弱,这个问题也成为她第二段婚姻的一个导火索。
徐志摩和心爱的陆小曼结婚后十分期待有一个爱情结晶,但是陆小曼却有苦说不出,这件事情也成为两人的矛盾,时不时就会引爆出来让生出猜忌的徐志摩暴跳如雷。
不过两人新婚时还是很快乐的,夫妻俩每天都在徐家大宅子你侬我侬,徐志摩还多次为了陆小曼顶撞徐父徐母,时间长了徐志摩夫妇被赶出徐家宅子。
陆小曼从徐志摩无微不至的关爱里获得她想要的爱情和婚姻,徐志摩也从小娇妻身上获得前所未有的人生动力,两人的浪漫随着徐志摩的银行存款归于零而稍微收敛。
徐志摩劝说陆小曼搞搞家庭经济,不能让家庭每个月入不敷出,但是陆小曼依旧我行我素,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矛盾也逐渐不可调和。
随着徐志摩飞机失事,陆小曼最终从婚姻的美梦里清醒,她懊悔过去没能珍惜徐志摩的好,还写下一本《哭摩》。
此时陆小曼的丈夫王庚专门过来找陆小曼希望两人能够复婚,被陆小曼拒绝了,陆小曼用最坚定的语气说道:“我爱志摩,我要为他守节”。
陆小曼经历这一变故也改变了很多,曾经被徐志摩所厌恶的恶习她都在逐渐改变,包括晚年戒掉鸦片、重拾画笔,她也逐渐变回徐志摩心中那个优雅自信的才女。
陆小曼去世前一直向朋友表达自己想要和徐志摩合葬的心愿,但是徐家一直是拒绝的态度。
后来时间一久陆小曼的骨灰就遗失了,1988年陆小曼的侄子侄女为陆小曼在她父母墓碑旁建造了纪念碑。
佳人已逝,我们回顾陆小曼的人生那一定是先甜后苦,命运虽然没有给她一个圆满的结局,但她一生敢爱敢恨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也在历史的车轮里留下深刻的一角。
往事如烟,所有的爱恨情仇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只留给后人更多人生和婚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