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中工网讯 近日,江苏省淮安市总工会、淮安市司法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淮安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矛盾纠纷联动化解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机制》)。
该《机制》共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原则、任务、机制、要求六个部分。其中,在工作任务方面共有“五大”任务:在建立市级工作平台方面,主要受理各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申请调处的民事纠纷,并根据案件类型及时将案件分流至适宜的调解组织进行处置,负责指导派出调解室工作开展。
在健全调解工作网络方面,依托各类“工会驿站”,按需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方便就近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矛盾纠纷的主动排查、前端调处、研判处置、信息上报等工作。
在优化帮扶工作措施方面,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矛盾纠纷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工作机制,设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援助联系点”,对调委会和调解室收到的矛盾纠纷案件申请,第一时间展开法律援助可行性审核,对于适宜申请法律援助的案件,优先开展援助。
在强化信息载体应用方面,积极宣传“苏解纷”“智慧医调”等线上平台,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线进行矛盾纠纷化解申请,结合案情,在线开展分流指派、视频指导、数据统计、分析预警等工作,降低群众维权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提升矛盾化解的便利程度。
在打造特色工作品牌方面,工会、司法部门将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不定期调研走访基层调解组织,及时掌握工作中涌现的优秀调解案例和先进工作经验,力争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方法,打造具有淮安特色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矛盾纠纷联动化解工作品牌。
此外,该《机制》还要求各地建立要案报告制度、分析研判机制、部门会商机制。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保障、工作宣传,全力确保该项机制发挥重要作用,真正为广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辟好维权“快速路”。
淮安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会组织、管理部门和司法行政机关联动协作发力,“定制专项”法律服务,旨在持续优化淮安法治营商环境,将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化解在源头,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事心双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江苏工人报通讯员 欧清明 卢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