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特别流行性张力和性缩力这两个词。
如果说环境优美,配套齐全,艺术气质的之江,从宜居角度来说浑身充满着性张力,那么每天早晚高峰堵着的之江大桥就是它最下头,最具性缩力的一面。
NO.1 丨 壹
早高峰之江大桥太堵了
“平时堵一点就算了,但最近堵的越来越过头了!”粉丝小周三年前把房子买在之江,上班在滨江,他在粉丝群里的一顿吐槽,引发了许许多多人的共鸣:
最近之江大桥越来越堵了,特别是早高峰的之江往滨江方向,都快到中午了还在堵车……
上周一到周三,连续迟到了三天……
上周三,据说因为一起事故,中午11点的之江大桥还在堵,车流甚至排到了西投银泰城附近
最近,全知道的社群以及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大家关于之江大桥早高峰堵车的吐槽帖越来越多了。
有富阳的粉丝说,高峰彩虹快速路一路开了20分钟,但(走之江大桥)过江堵了50分钟,还有之江的粉丝说,云河街、之浦路三个地面上桥都堵的结结实实,明明离上桥不到一公里,十几个红绿灯都过不去……
各种网友发的之江大桥堵车的帖子
NO.2 丨 贰
拥堵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会堵车呢?
粉丝群里和社交平台上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是因为早高峰遇到了车祸,占用了两三个车道导致拥堵,也有的说是因为很多人不守规矩,在非机动车道加塞,还有的说是因为下雨天,视线差。
这些都是造成拥堵现象的客观原因,但全知道也咨询了交警等部门,最主要的原因就三个字:流 量 大 !
不仅西向东,每周五晚高峰的东向西车流量也很大
其实之江大桥最近比较拥堵的现象本身,不少媒体和账号也都关注和报道, 在这里全知道也不再过多展开叙述。
但通过拥堵现象本身背后,我们还是想寻找其中的原因。
通过求证,我们首先修正一个误区:很多人都说,之江大桥的拥堵,是因为之江这边的过江车辆太多了。
其实不然。根据每天过江的流量统计,早高峰西向东过之江大桥的流量主力军,首先是彩虹快速路主线,这里面包括了转塘、富阳方向跨江上班的巨大流量;其次竟然是城西,没错,城西的流量通过紫之隧道衔接麦岭沙立交,汇聚到之江大桥过江;然后是之浦路北向东、之浦路南向东以及云河街地面西向东的三个之江地面上桥流量。
几股流量一汇聚,原本应该是七八车道排满的流量,突然收窄到了三个车道,之江大桥的上桥处就成了一个漏斗最窄的地方,形成了瓶颈效应。
之前全知道曾说过,之江原本是杭州西南偏安一隅的板块,与市中心只有一条之江路连通,这些年,随着杭州城市路网的扩张,之江逐渐成为杭州市区西南侧的交通重要一环,紫之隧道、彩虹快速路、杭新景高速,之江大桥等在这里形成了一个互联互通的西南枢纽。
去年恒大水晶城粉丝拍摄的早高峰之浦路辅道的拥堵情况
但是成也枢纽败也枢纽。
平时,通过这些快速路和互联立交,之江的居民可以快速到达滨江、城西、富阳等区域,但遇上早高峰这样的大流量,枢纽反而成为了流量汇集在一起的堵点,比如秋石高架的德胜互通,德胜高架的文一路隧道口,都是类似的情况。
NO.3 丨 叁
如何解决拥堵?
那么之江大桥的拥堵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呢?
有人说,新建新的过江隧道很重要,比如与之江大桥平行的梧桐路隧道。
但是透过现象来看本质,之江路隧道在彩虹快速路全线建成后,把原本之浦路辅道连接麦岭沙立交的匝道,以及云河街进入之江大桥的匝道都封闭了。
原本之浦路辅道可以直接连上麦岭沙立交走之江大桥
这背后的逻辑就是彩虹快速路、紫之隧道作为城市交通枢纽,流量更大,并且是封闭快速路,通行上首先要保证了这些快速路网的分流。
于是之江地面的过江流量,只能通过地面红绿城汇聚到一个上桥匝道上。
所以,梧桐路隧道对于解决之江大桥的拥堵起到多大的作用?
先来说全知道的结论:
1、肯定能缓解之江大桥的高峰期的拥堵,但仅仅是缓解,不是解决。因为之江大桥早高峰过江的主力军就是几条快速路主线;
2、虽然无法彻底解决之江大桥的拥堵,但新过江隧道的落地,可以非常有效的解决之江本地流量过江的需求,原本之浦路云河街口的三股地面流量,不用再和彩虹以及紫之的快速路大流量去挤了。
但仅仅解决了过江问题还是不行,如果没有衔接的快速路网分流,一旦车流量增大,很多流量还是会堵在在新建隧道两侧的地面道路上,无法快速分流。
AI眼中20车道的之江大桥
滨江和奥体就有典型的例子。
亚运会前,为了给钱江四桥、三桥、二桥等过江大桥分流,杭州相继建成了望江隧道和博奥隧道,这里的底层逻辑就跟我们前面提的一样,比如钱江三桥主线首先要保证秋石高架、机场高速这些快速路主干道的连接,江南江北的普通过江流量,则交给博奥、望江隧道完成;四桥也一样,要保证中河高架和时代高架快速路快速路的连接,仅仅是过江的流量,则由四桥二层以及望江隧道来承担。
不过,我们会发现,望江隧道到了江北以后,会迅速与秋石高架互联,博奥隧道虽然需要走一段地面道路,也会很快连上秋石高架。
梧桐路隧道走向(大致)
总结起来就是,梧桐路隧道这样的过江隧道,对于富阳、城西那些走快速路过来的流量来说,作用不大,但对于之江本地的过江流量太重要了。
当然,本地流量能分流,对于之江大桥来说,也能减轻负担。
之江交通规划,3条过江通道对应3条地铁线路
另外,即便未来梧桐路隧道建成,隧道两端还需要建设快速路或城市主干道用于快速分流,否则大流量就拥堵堆积拥堵在进隧道口和出隧道口的红绿灯路口。
NO.4 丨 肆
眼下的措施
说回实际!
在梧桐路隧道、亚太路隧道远期规划的新过江通道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落地信息时,之江大桥的拥堵如何缓解。相信交警和规划等部门也在不断研究,全知道也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 通过之江路隧道来部分分流;
预计今年年底,之江路隧道一期(之浦路-复兴路、之江路)就要建成,虽然之江路隧道并不过江,但如果之浦路的现有堵点解决,通过中河高架、秋石立交望江隧道等,之江本地的部分过江流量可以选择走之江路隧道绕行。
之江路隧道工程之江一侧出入口
比如,上周三早高峰之江路隧道拥堵时,从之江到滨江阿里巴巴园区,地图显示走之江路、复兴路,从复兴大桥过江比堵之江大桥上更快。
之江路隧道一起开通后,至少之江路从绕城到宋城的地面流量,可以通过隧道快速分流。
2、拓宽之江大桥之江上匝道;
之江大桥最早规划时按高速公路标准建设的,之前也是由高速交警部门管理的,所以当时主线的车道是三车道+应急车道,随着之江路主线流量激增,应急车道也调整为主线四车道。
如果可以在规划允许情况下,对之江路地面上桥匝道进行拼宽拓宽,可以多分流之江地面的上桥流量;
3、进一步严查严管开车玩手机、开车加塞等交通违法行为;
日常很多的交通擦碰事故中,很多都是因为加塞或开车玩手机等交通违法行为引起的,对这类行为的进一步严查,可以提升路口的通行效率。
之前有粉丝吐槽说,早上的之浦路口,绿灯一共也就十几秒,但绿灯时,排在第一辆的车主在低头看手机,后面喇叭滴了半天才抬头,一个绿灯才过了四五辆车。
4、进一步充分利用现有轨道交通资源
在香港、上海、日本等轨道交通高度发达的地区,坐地铁是人们日常出行的首要交通工具,在之江,目前还存在这线路覆盖不全,地铁口不密,接驳交通不合理的情况,在目前的资源背景下,多开通一些换乘停车点,多开通一些接驳公交,地铁的发车频次进一步加密,也能一定程度上帮助之江大桥分流。
5、交通层面外,进行一些长期主义的布局
目前之江大桥早高峰西向东堵,晚高峰东向西堵的潮汐拥堵现象非常能说明一个问题:很多人生活在之江、富阳,工作在滨江、世纪城。
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就是更多的产业与工作岗位集中在江南岸一侧,而之江,特别是房价更低廉的富阳区,更多扮演的是睡城的角色。
就之江以及富阳等板块来说,应该思考未来更多的产业规划,产业升级与布局,更多的人口以及更多的工作岗位,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不用再过江通勤。
当然,这些是一些以十年为单位的长期主义布局,眼下来看,之江富阳的新建居民小区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早高峰期间的过江大军也就越来越多,一年比一年堵将是大概率情况,新的过江通道尽快落地,才是根本解决拥堵的办法。
你对之江大桥高峰期的拥堵有什么建议,也欢迎评论区留言,也欢迎加入全知道的粉丝社群。
✍️主笔:小全 | 主编:小全 |律师:郑晶晶
来源:之江全知道、部分爆料素材来自网络
往期热文精选
围绕国科大和双浦TOD,连通东洲和萧山!之江以后最密集的路网在这里
传闻“杭州六小龙”创始人们撸串聊合作的之江路边摊,到底在哪里?
美院、浙音后,之江又一所老牌艺术学校即将建成,今年9月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