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难得君

先看几张图:







前不久,我在另一个被休息的号上写过小米新车SU7 Ultra发布的事,或许有些朋友还记得。

当时我就说,小米的饥饿营销做的很好,而售价52万显然也不是面对屌丝群体,而是高净值人群。两小时1万订单就抢光,再次证明了一件事,收入高学历高并不代表认知水平就高,这是完全不相关的两码事。

一个人,总会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我对小米的其他电子产品评价很高,也是它的深度用户。对雷军本人,我并不讨厌,相比于那个到处嚎叫“遥遥领先”“不买就是不爱锅”的几把玩意,以及谁曝光他家垃圾电车自燃就送谁进监狱的犬杂种,雷军是个很务实的人!

但是,电动汽车真的不是普通产品,它关乎人的生命安全。



电车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数以万计的零配件。要让这个系统稳定而安全地运行,不是投资多少钱、招聘多少高级工程师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经过时间的验证,需要收集无数用户使用的数据反馈,然后不断地调整完善。

最重要的一点,目前电车的电池安全性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在革命性技术没有出现之前,目前市场所有的电车汽车,包括特斯拉,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德国工程师在零下40℃的极寒实验室记录电池衰减曲线时,某些中国车企的设计师正在为车内星空顶的LED灯珠数量较劲。

这种荒诞的对比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实:我们用百万像素级别的车内屏幕、128色氛围灯、全景天幕和车载冰箱,精心遮掩着技术空心化的危机。

某些"造车新贵"的研发中心俨然成了装修设计工作室,底盘调校工程师的工位旁坐着香氛系统设计师,三电系统实验室的预算被挪用给意大利真皮供应商。

这种本末倒置的研发逻辑,使得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像安装了四个轮子的精装样板房,当消费者为"零重力座椅"和"车载KTV"支付溢价时,没人告诉他们这些花哨配置的成本,是从本该用于电池安全研发的经费里抠出来的。

更荒诞的是行业话语体系的异化。"续航里程"变成了"数字藏品","电池密度"被偷换为"用户生态",真实的电池穿刺实验视频永远敌不过发布会上精心剪辑的CG动画。当某车企CEO在镁光灯下大吼“遥遥领先”时,他身后的工程团队正在连夜修改电池管理系统的故障代码。

内燃机领域的技术洼地,在电动化时代非但没有填平,反而演变成更隐蔽的投机。

某些增程式电动车搭载的发动机,热效率还不如十年前的丰田混动系统,这种"考古级技术"的复活不是怀旧,而是赤裸裸的糊弄。当德国人将活塞环摩擦系数降低了0.0001时,我们正在为仪表板上那方实木饰板的纹理走向召开专项评审会。



动力电池的研发更是陷入"数据美容"的怪圈。某品牌宣称的"永不起火"电池,实际是给电芯穿上五层防护罩,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案,本质上与给危房贴瓷砖无异。更令人震惊的是行业集体回避的测试标准:

敢不敢公开-30℃环境下的真实续航?

能不能展示5000次充放电后的容量保持率?

愿不愿直播底盘遭受30mm钢筋穿刺的实况?

实话说,我没有开过小米汽车,我也不知道它究竟质量如何,但是我觉得在汽车这个领域,雷军要走的路还很长!

另外,听说惨剧发生后,有传言称:“这消息现在都发不出来了”。

我觉得,小米应该第一时间站出来,直面公众质疑,慰问受害家属,毕竟你是不一样的品牌!

你不能和其他垃圾车企一样,采用删帖跨省抓人的方式掩盖真相。

希望雷军和小米,千万不要辜负了你数以亿计的忠实用户!

最后,愿望三名花季女孩能讨回公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