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哈,大家喜欢我文章的话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黑噪音。

小米的事故,细节在此不表了,大家应该都已经看过太多的分析和数据。

我想说的是,当一个复杂的公共事件发生之时,我们应当如何去思考它?这恐怕才是重点。

在这个充满了信息茧房和圈层的时代,在这个很容易诞生二级管的时代,我们更应当学会用独立的思考,去容纳“复杂性”。

大家可以看看,小米事件的重点是如下哪个:

1、雷军有没有第一时间出来道歉?

2、车门打不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3、作为企业有没有对家属进行应有的慰问?

4、遇难司机的驾驶资质究竟如何?车主究竟是谁?

5、新能源车的安全性到底怎样?

6、智能驾驶真的安全吗?

7、智能驾驶的宣传是否整体太冒进甚至有虚假宣传?

8、这是否又是一个大资本藐视个人的案例?

我们会发现,以上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让网友们“互撕”得不可开交,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于是不断用自己的信息去反驳别人的信息,甚至吵起来。

除了这些信息之外,还有立场。

作为米粉和雷军粉,肯定都是倾向于为小米说话,认为小米这么优秀的企业,肯定不会出问题,而且雷军也已经诚恳表态,敢于承担责任和后果,还要怎样?

这是先入为主的立场。

另一种立场大致是“反资本”,也就是认为车企基本都不是好东西,资本都是逐利而无道德的,小米的反应很傲慢,车企在智能驾驶方面也都有猫腻,这事儿又要被压下去了,弱小的个人将再次成为受害者。

立场之争,主要是态度之争。但很多事情如果纠结于态度,真相往往容易被隐藏幕后,这是一个问题。

那么回到我一开始说的——咱们如何在信息时代面对复杂问题?该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和清醒呢?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复杂问题。复杂问题总是多面的,它不是由一个简单的因素构成,而是由众多相关的甚至矛盾的因素构成。

这就是为什么陷于细节的话,容易一直吵架却解决不了问题——因为那一个因素无法反映问题的全貌。



在小米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微观的个人驾驶细节、车门安全细节、自动驾驶系统的技术细节,直到宏观的企业态度、行业标准,所有的这些因素,集体构成了小米事件,脱离哪一个单独去谈,都很难谈出个结果来。

所以,独立思考的第一步,是接受复杂性。

接受复杂性之后的第二步,是不要轻易得出结论。

比如有的人会根据雷军发言太晚,得出结论“资本家都不是好东西”,或者“就知道急着撇清责任”,这种等号就划得太简单粗暴了。雷军是一个谨慎性格的人,他可能是在等待一些具体的信息再进行发言。

再比如,有人认为车门打不开是关键,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角度,但他们轻易得出了结论——智能驾驶车辆的系统都有问题。这样的结论也太急了,缺乏依据。

还有人怪罪于当事人家属,认为他们胡搅蛮缠,就是为了能多赔偿而泼脏水给小米。这种简单的划等号,更是不可取。

我们可以不断探求真相,但不要急于下结论——这个思考方法,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是避免成为二极管的重要原则。

信息茧房,则主要就是为了催着你下结论,给你一种倾向性的态度,让你立刻站队,这样信息茧房构筑者才会有更多流量。各位最好不要被这种引导带着跑。

那么,在接纳复杂性和拒绝尽快下结论之后,我们该怎样继续思考呢?如果停在这一步,容易陷入虚无主义,就是没有结论、没有观点,那肯定也是不合适的。

第三步,是通过方法论,来建立基本观点、基本立场。

比如,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调查程序是否客观、中立、合法上面。小米事件的重点是真相,如果真相大白,众多疑惑和争论也自然消除。

但真相绝不能来自于一纸官方通告,必须来自第三方客观的报告。

公众与其将精力放在争论不确定的细节方面,还不如多去监督调查的程序合法性。

这种方法论就是“程序正义”,有了这个尺子,再去衡量复杂问题,就会变得简单。

另外就是行业整体的问题。如果聚焦于小米一家企业,甚至雷军本人,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车企的标准是统一的。在这种新的技术商用之时,我们需要更多的去考虑行业标准、行业规范,而非某个企业单独的商业道德。

这种思维就是“法制意识”。尽管只是行业规范,但本质上是对法律和规则的尊重,这才是重点。如果只纠结于小米一家,那么别的车企难道都很干净?以后难道别的车企就不会出事?

从规则的根源上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在一些司法史上最经典的案例当中,当事人都不拘泥于公平解决自己的案子,而是要求司法本身做出修改,以免此类悲剧重复发生——这才是现代社会应有的思考方式。

当我们用“透明、公正、规范”这些“思想之尺”去衡量复杂的现实问题时,就会发现一切都很变得简单起来了,复杂事件不再那么复杂。

如果小米事件能够得到公众认可的调查结果,成为中国造车行业整体更加规范的里程碑,那么,三位遇难女生的灵魂才能得到最好的慰藉。

我们的社会,也能借此走向一个更加理性的状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