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我认为我们很有可能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3月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谈及格陵兰岛时再次语出惊人。他补充道:“这事关世界和平,事关国际安全。我不排除任何可能性。”几句话之间,旧帝国主义的腔调跃然纸上,赤裸裸地暴露了当代美国霸权主义的本色——一个嘴上喊着和平,手里却始终握着枪的人,正试图用现代话术包装19世纪的殖民逻辑。
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谈论格陵兰。早在他上一次任期时,就公开提出要“买下格陵兰”,被丹麦政府当场回绝为“荒谬”。如今,重返白宫的他语气不再遮掩,干脆提出“吞并”这座丹麦领土的想法,并暗示可能动用武力。这种表态,哪怕以美国外交史的狂妄标准来看,也称得上是“帝国级”的挑衅。
而特朗普却把这种行为包装为“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的一部分。这种极致的双标和反智话术,正是美国长期主导国际话语权的典型伎俩:当我们想要某地,就是出于安全;当别人维护主权,就是威胁和平。俄罗斯干预乌克兰是“入侵”,美国想吞格陵兰却可以被称为“防务扩展”。普京若说“不排除武力”,便被称为独裁;特朗普说“我不排除任何可能性”,却能被包装为“理性克制”。这样的逻辑,不是国际法,而是国际强盗法。
事实上,特朗普那句“不排除任何可能性”才是最值得警惕的重点。它不仅为未来任何侵略行为打开了口子,也再次证明:对美国而言,所谓规则、法律、主权、自治,全都建立在“有用”与“我想要”的基础上。只要美国认定某片土地符合其战略利益,它就可以自封为“最终得主”。哪怕这片土地属于另一个主权国家,哪怕当地人民强烈反对,美国依然会声称这符合“全球稳定”。
问题是,格陵兰不是荒岛,它是一个拥有完整政治体系和自主意志的自治领土。它有自己的议会、政府、文化、语言和人民。他们不是等待被“拯救”的部落,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属于任何国家。格陵兰总理延斯·弗雷德里克·尼尔森对此回应得毫不含糊:“我们不属于任何人,我们的未来由我们自己决定。”这不仅是对美国威胁的回击,也是对所谓“大国逻辑”的正面反抗。
而特朗普之所以敢如此张狂,是因为他相信美国不会为此付出代价。他知道西方媒体不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评判他;他清楚北约盟友即便不满也不会真正制裁他;他更明白,在一个已经习惯于美国单边行为的国际体系里,他的“吞并预言”最终可能变成现实政策。毕竟,先是经济渗透、再是军事部署、最后是主权框架的挤压,这种剧本,美国早就演过太多遍——从关岛到波多黎各,从夏威夷到科索沃,哪个不是“国际和平”的名义下,被一步步吞下的地缘碎片?
在更深层次上,这次特朗普的表态,也揭示了美国新一轮全球战略的野心转向:它不再满足于“干涉”,它要直接“拥有”;不再掩饰扩张野心,而是公开把吞并挂在嘴边。这不仅是特朗普的个人风格问题,而是美国系统性衰退中的掠夺性本能正在回潮。在国内经济、社会撕裂愈演愈烈、国际影响力逐步削弱的背景下,一个习惯通过对外转移矛盾的超级大国,最擅长的就是制造“新的远方目标”来凝聚“内部团结”。
而格陵兰,恰恰处于这个地缘战略新棋局的中心。它不仅掌握着北极航线的枢纽地位,还蕴藏着稀土、铀矿等战略资源,对中俄在北极的布局构成“遏制节点”。特朗普的贪婪背后,不只是领土幻想,而是典型的地缘权力投机——不惜以和平之名,行掠夺之实。
特朗普今天说“不排除动武”,也许明天就会说“格陵兰是美国自然影响区”;再往后,也许美军就会以“保障航道安全”为名在格陵兰设立基地;再下一步,便是所谓“和平协议”中夹带的主权转移条款。所有这些,不是臆测,而是美国曾在世界无数地方上演过的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