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多杰的康复,改写了高原终末期心衰患者的命运。”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衰中心主任王文艳表示。经过四川省人民医院全力救治,2025年3月10日,来自高原的多杰(化名)带着目前国内最小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和满心感激,踏上了返回雪域高原的归途。


高原上的“无声战场”:一场与死神赛跑的十年抗争

46岁的多杰,是青海玉树杂多县的一名牧民。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空气中的氧含量仅有平原地区的60%。常年高寒缺氧的环境,让他的心脏早早亮起“红灯”。五年前,他因急性心肌梗死被紧急送往医院,接受了心脏支架手术;两年后,他又因突发急性肾衰竭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植入了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然而命运并未就此止步——2025年初春,多杰突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被诊断为终末期心力衰竭,当地医生坦言:“传统治疗手段已无能为力。”

“那段时间,我连给羊群喂饲料的力气都没有,夜里只能坐着睡觉。”多杰回忆道。当他从病友处得知四川省人民医院开展人工心脏项目时,这个从未离开过高原的男人做出了人生最果断的决定:跨越1500公里,奔赴成都!

多学科会诊:为高原患者定制“生命方案”

2025年2月,多杰抵达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衰中心。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已降至20%(正常值为50%-70%),肾功能严重受损,还伴有肺动脉高压。更棘手的是,长期高原生活让他的心脏结构发生代偿性改变,血管条件与平原患者差异显著。

“这不仅是场手术,更是对医疗技术的全方位考验。”王文艳立即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心脏外科、重症医学科、超声科、麻醉科专家齐聚一堂,经过3次专题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人工心脏植入是唯一生机,但必须攻克三大难关——高原患者心脏解剖结构特殊、术后需适应低压低氧环境、需选择最适合高原特性的装置。“我们最终选择了国内体积最小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心脏外科黄克力主任解释,这款装置不仅体积小,并且通过了低气压高海拔模拟测试,能够保证在高原上也能正常运行。

手术台上的“珠峰挑战”:4小时突破生命禁区

2025年2月18日上午9点,手术室的无影灯亮起。主刀医生黄克力和于涛发现,多杰的心脏比预期的更为脆弱:长期高原缺氧导致心肌纤维化严重,心脏表面布满瘢痕组织,血管壁薄如蝉翼。“每一针缝合都要精确到0.1毫米,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于涛回忆,团队采用“间断褥式缝合”技术,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缝线将人工心脏与心室严密接合。

手术过程中,麻醉科实时监测血氧饱和度波动,超声团队全程进行经食道超声引导,重症医学专家提前制定体外生命支持预案。经过4小时鏖战,人工心脏成功在多杰胸腔内规律跳动,这标志着全国首例高海拔地区居民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术成功完成!

重症监护室的“生命守卫战”

术后72小时是“黄金观察期”。重症医学中心24小时值守:为防止高原患者特有的血液高凝状态引发血栓,他们每小时调整抗凝药物剂量;为应对可能的低氧血症,专门配置了高流量氧疗设备;营养科专门为多杰定制了低钠高蛋白的“高原康复食谱”。经过14天生死博弈,多杰闯过感染关、出血关、心律失常关,成功转入普通病房。

锦旗:雪域男人最质朴的感恩

2025年3月10日的出院仪式上,多杰展开锦旗,红底金字的“医德高尚,千恩万谢”道出他最质朴的心声。当被问及未来计划,多杰望向西北方向:“我想带着这颗‘钢铁心脏’回到牧场。等春天来了,我要教小孙子骑马,要看着格桑花开遍山坡。”他的话让在场医护湿了眼眶——这不仅是个人重生的故事,更意味着中国人工心脏技术正式叩开“生命禁区”的大门!


“中国心”登顶4000米:高原医学的里程碑突破

此次手术成功验证了国产人工心脏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数据显示,术后多杰的心功能从IV级(最严重级)恢复至II级,6分钟步行距离从术前的35米提升至320米,达到平原地区手术患者的康复水平。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人工心脏逐步实现小型化、智能化,这项曾被称为“医疗器械皇冠上的明珠”的技术,正在为更多高原患者点燃希望。正如黄克力主任所言:“当我们把人工心脏送上4000米高原时,中国心衰治疗的高度也被重新定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