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早春第一缕阳光掠过瑞蚨祥金字招牌时,汪超已经穿梭在柜台前后忙碌。八年柜台生涯养成在开店前提早到位的习惯,她喜欢听老算盘拨动发出的清脆响声,享受看天井洒下的光投射在舒展的面料上,她觉得这是“老绸缎庄的晨钟”,令人能够元气满满迎接崭新的每一天。
作为瑞蚨祥中式服装手工技艺第五代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自学校毕业后,汪超便投身瑞蚨祥,拜师“瑞蚨祥中式服装手工技艺”第四代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邹秋明学习非遗技艺。她一针一线苦练基本功,带领瑞蚨祥非遗传承团队立足平凡岗位,结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创新“新中式”服装,受到行业人士的好评,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如今,在160多岁的瑞蚨祥,汪超和年轻的工作团队一起守护着古老的手工技艺。过去这一年里,汪超带领瑞蚨祥的年轻团队尝试了很多新表达,通过开直播和线下体验,让大众看到了一个“新”的老字号,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面貌,使更多年轻人了解到老字号蕴含的丰厚文化脉络。
八年坚守三尺柜台
一声“刺啦”比任何声音都好听
从小耳濡目染,培养了汪超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亲近与执着。小时候,妈妈喜欢给她做衣服,有一次六一儿童节,汪超穿着妈妈做的一件连衣裙去参加活动,天蓝色的裙摆,翻起一层荷叶边,她穿上觉得美极了。那天玩了什么游艺早就忘了,但记住了好多人夸赞“这裙子真漂亮”。回来之后,小汪超照着那条裙子,自己裁剪,纯手工缝了一条同款,缝得像模像样,家里人都夸她手巧。从那之后,汪超喜欢上做手工,没事就穿针引线、裁剪缝补,小小年纪,“一说做活儿,还挺上瘾。”
记得还在上小学时,有一次妈妈带汪超去看亲戚,回家路过前门大栅栏,特意带她去瑞蚨祥转了转,妈妈跟她说,“这里什么布料都有,姥姥、大姨就在这买料子做衣服。”她当时就被海一样的布料柜台惊到了,“我觉得那些布料、那些旗袍有一种说不出的美丽,现在想想,应该那就是我的时尚启蒙,在我心里种下了一粒美的种子。”
1999年,不到20岁的汪超毕业后到瑞蚨祥应聘,内心无比向往,但也是忐忑的。幸运的是,通过选拔,她顺利跨进瑞蚨祥的大门,成为一名柜台销售员。当时店里特意给新员工指派一位老员工做指导,“一开始带我的师傅经验就特别丰富,她告诉我的面料知识,以及如何接待顾客的方法,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讲过的。”她记忆犹新,“比如我师傅能‘盲’辨面料,绉缎、电力纺……师傅看都不用看,用手一摸就知道,特别不可思议。换我摸,就是一块布而已。”
像一条小鱼游进大海,汪超每天贪婪地吸收养料,感到手、脑都“不够用的”。直到今天,汪超依然佩服师傅为顾客扯布料的精准,舒展两臂,双手轻轻一掐,“刺啦”一声,面料应声而开,不差分毫。她觉得那个动作太精彩了,“看上去挺简单,其实特别需要巧劲,得有许多经验的累积,才能找到丝绸面料上的那个‘点’。”说这话时,汪超的语气中流露出对老师傅们的崇敬之情,她觉得那一声“刺啦”比任何声音都好听。
在柜台边一站就是八年,汪超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汪超觉得,“三尺柜台传承百年品牌精髓”,需要一种极强的使命感。而她工作的动力就是源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她对中式服装的喜爱。
什么是绫?什么是罗?中国丝绸都包含哪些文化脉络?汪超如数家珍,她体会最深的是,“学习丝绸面料、掌握面料特点、了解面料特性都是我能够传承非遗技艺最基础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汪超看来,老字号里处处蕴含着传统文化,即便一粒小小的盘扣背景知识也很丰富,“比如瑞蚨祥中式盘扣的传统造型与寓意就有很多,植物造型如葫芦、石榴等,动物造型如龙、凤、鱼等,文字造型如双喜、福、寿等,其他造型还有如云形、凤尾、梅花等等,而且不同形状盘扣有不同的寓意,比如蝴蝶扣寓意福在眼前;凤尾扣寓意百鸟之首,体现女子的高贵;梅花扣寓意迎春花,体现女子坚韧的品格;牡丹扣代表富贵、吉祥。”
一直以来,汪超都认为,有些传统手法是不能丢的,比如打算盘、板布等行业传统需要保留下去。即便是在一针一线的手工技法受到挑战的快消时代,她依然坚信,不管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市场风向如何改变,始终坚持高标准的手工技艺、服务至上,就能得到顾客的青睐。
“妈妈和妈妈的妈妈都是穿着瑞蚨祥的喜服步入婚姻殿堂,我也要在这选择一套属于我的喜服。”一次接待顾客时,汪超被一位准新娘的话深深打动。她深深体会到,正是因为一代代瑞蚨祥人用心血缝制出的服装,成就了这样的口口相传、代代相传。她不由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这门手艺。
盘扣如做人
松一分则散,紧一分则僵
瑞蚨祥中式服装手工制作技艺是具有百年传统的独门手艺,从量体、打版、裁剪、手针、装饰(滚边、镶嵌、绣绘等)、烫熨,到多达百余种花扣的纯手工盘扣、钉扣等工艺都有独特的要求和“讲究”。传统手工缝纫的多种技艺主要是靠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
在瑞蚨祥,沿袭着一套严格的收徒传承仪式和谱系。汪超深知,手工技艺,尤其是非遗技艺,是要沉下心来才能做好的。汪超记忆犹新,在同一拨儿学徒里,她并不是最完美的收徒人选,但她抱定学习的决心,坚持苦练基本功,“在这个学的过程中自己是要付出很多的,我并不是能力最突出的,但是我愿意做。缝得不好,师傅批评我,我还要学。”
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那是新世纪之初,一次电视台来店里摄制纪录片,能参与拍摄、展示技艺的同时,也意味着得到师傅收徒的认可,“我知道我的问题,一紧张手心就出汗。”直到现在汪超还记得,她当时买了副手套,把拇指和食指的顶部剪下去一截,戴上之后只露出指尖。她把手套拿给师傅看,跟师傅说,“您看,我戴上手套,出汗也不会蹭在面料上,师傅我能做好,我想把这个活儿干好。”那天拍摄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我准备了一块黑色的丝绒布,拿着师傅最喜欢的线轴和小剪子摆在案子上,那把小剪子师傅不让别人使,我能使,心里很激动。”
邹秋明师傅看到她想学的决心,说:“学,教你。”汪超正式拜师学艺,她体会到真正沉下心来学一门手艺并不容易,既要坐得住,还要有悟性。刚开始,学习盘扣,盘扣是将两面衣片连接起来的搭扣,分为直扣和花扣两大类,区别就在于尾部的变化。直扣的尾部成直线形,花扣的尾部则以各种花式来表现各种效果。要制作一副精美的盘扣,需要经过许多道工艺,而且制作者的审美和技巧直接影响到盘扣的装饰效果。
起初,盘扣盘不好汪超特别着急,后来仔细揣摩师傅的手法,领悟到技巧之后再盘,一弯一绕,从盘一个简单的花扣,到盘造型独特、寓意深刻的中式传统盘扣,得心应手。
“盘扣如做人,松一分则散,紧一分则僵。这是师傅教导我的话,也是我人生中听到的最实用的一句话,不光是盘扣,我觉得做人做事也是一样的道理。”回忆跟师傅学手艺的时光,汪超格外动情,“老太太性格直爽,但做活儿特别专注、专业。她老叫我超,一叫我,无论多么急躁,内心就平静了,特别神奇。”
直到今天,师傅做活儿的样子依然会一下出现在眼前,“她手里特别稳,我印象很深,再急的单子来催她,说您赶紧做完这个吧。师傅也是慢慢的回一句,‘那不行,做不完。’有时候我缝不好,赌气扔下不缝了。这时候师傅默默拿过去帮我做,看到之后心里会很惭愧,再缝的时候就变得沉静了。”
凭借着努力和勤奋,从绣好一朵花,直到把一件旗袍做出来,“那真是特别有成就感。”汪超感慨万千地说,“很多时候我想到过放弃,但师傅她一直在帮助我,我真的觉得传承就是行动派,先做出来再说。我很感谢师傅,她就是这样的人,你只要认真、有决心,她不会放弃你。我觉得这就是薪火相传被具象化了。”
160多年来,瑞蚨祥的中式服装手工技艺秉承“四功”(刀功、车功、手功、烫功)“九势”(胁势、胖势、窝势、戤势、凹势、翘势、省势、圆势、弯势)的独家百年传统工艺,获得“中华老字号”“中国丝绸第一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项殊荣。汪超坦言,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人,她感觉肩上传承的责任更重了。
未来可期
青年人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从传统消费时代进入快消时代,在汪超看来,这一快一慢,并不违和,“非遗技艺就是慢活,就是坚守,这件衣服我给它做好,也是慢活,这个手艺至少先得花三四年学,它快不了。但是我们在传播的节奏上,与消费者的沟通上,是可以快节奏的、活泼的。这二者共存,并不冲突。”
从当年青涩的柜台售货员,到如今为顾客量身定制时游刃有余的业务部主任,汪超心中装满感恩,“我感谢自己的坚守、坚持,更多的感谢是瑞蚨祥这个企业给了我很多学习和成长的空间。”她感触很深,传承人不仅是技艺的传递者,更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年轻人更注重个性化和创新,但最终要帮他们找到对传统技艺的真正热爱,“你看,我们店里好多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在传播文化方面,她们的想法又多又好,她们也很感谢老字号提供的这个平台,这种青年人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是多好的一个信号呀!她们又专业又有热情,这就是未来可期呀!”
在教与学中,汪超希望更多年轻人懂得奋斗创造价值,“现在的孩子比较个性化,要‘因人制宜’地教学。但我最大的感受依然是双向奔赴,比如今天早上我们刚考核完,她们答得都很好,你说开心不开心?”汪超觉得,一个好的团队需要各种人才,要乐于为别人的长处鼓掌,“尤其干我们这行,如何让顾客满意?一个是专业度一个就是服务热情。”
熟悉汪超的人都说,从她身上能见到老师傅的影子,“专业、严谨、温和、有力。”汪超觉得这是从师傅那潜移默化而来力量,这种面对困难的勇气,以及对技艺的追求让她逐步精进。有时候顾客觉得完美了她自己却老觉得不完美,琢磨着下次哪儿应该再收紧、哪儿用什么针法更好看,会不断调整技法和设计思路。
如今,汪超体会越来越深,学手艺就是勤于在手、心如止水,才能不断突破自己。而且学手艺本身就是磨炼的过程,挫败和突破是相伴的,“一次失败不怕,就怕懈怠了、满足了。”她随手从兜里掏出一根红绳,灵活地在指尖三绕两绕,变出一个新颖的盘扣,“你看,现在我手里也老有一根绳,没事儿就练练,当裁缝做设计,需要一种台下十年功的积累。我们做活儿最讲究每道程序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否则就会影响成品的质量。”
“一个团队为一个人服务,是瑞蚨祥高端定制的真实写照。”汪超说,“在瑞蚨祥,销售设计在定制服装中是九大流程之首,需要对各种面料、版型有深度了解,才能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完成选料,提供适合的制作方案。之后量体师要对顾客进行量体,以一件旗袍为例,要测量20多个尺寸。再之后,要打版、试版、裁剪、缝纫、熨烫、整形、质检。这九大流程概括为‘四功九势十六法’,这个过程中,既要通过沟通衔接好,还要保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有一次,汪超给一位顾客做旗袍,对方有点儿小儿麻痹后遗症,她设计时创新思维,尝试用立体花朵装饰去掩饰身体缺陷,“那件衣服前面有花,后面也有花,前后对应,做的时候我就把花搁在凹进去的地方,花是立体的、微凸的,做出来的衣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平整的,她特别开心,我也特别开心。”
融合创新
老字号核心的技艺与中国文化是不变的
很多顾客都问过汪超同样的问题,瑞蚨祥能跨越百年的诀窍是什么?“坚持纯手工制作是一个重要因素,您看,比如制作云锦,小到一个盘扣,大到一块布料,手工制作的和机器做的,区别一目了然。这个就是机器做的,会看到它比较硬、比较板实。您看咱们手工做的,上手摸一摸感觉就很软,而且每一朵花很立体,像有生命力一样。机器做的和手工做的,最不一样的看背面,手工织造要不停地换线、不停地去计算,哪儿该换线,哪儿该换色,所以您看这组梅花图案,都透着历久弥新的匠气,这也是机器织造物没有办法替代手工织造的关键所在。”
多年来,汪超和团队通过不断努力,从色彩搭配到创意设计,从流行趋势到融合面料结构,再由打版到制作,加强手工盘扣、京派传统绣花技艺的系统学习,在精进传统技艺的同时,更掌握了各种面料质地结合传统花型、搭配文化寓意,进行创新,并运用到服装款式的设计、研发及生产中,获得市场的良好反馈。
近两年,在国潮风的席卷下,新中式已成为流行趋势。在汪超看来,新中式就是将传统美学日常化了。她直言,现在瑞蚨祥的新中式风格服饰比以前多了不少,而且根据面料和工艺来定价,丰俭由人,体现了瑞蚨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经营理念。“对于瑞蚨祥人来讲,无论是布料、成品还是高端定制的服装,并不是想只卖掉一件衣服而已。而是要通过卖这件衣服,让人们源源不断地喜欢上瑞蚨祥,喜欢上服饰里的传统文化。”
开发文创产品,瑞蚨祥也下了功夫。香云纱手提包、千里江山茶杯礼盒,盘扣技艺制成的胸针、发饰,中轴线、二十四节气主题的丝巾……门店内国风文创区的产品琳琅满目。汪超告诉记者,盘扣是很经典的中式元素,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含蓄美,是很美好的北京伴手礼。
汪超坦言,2019年瑞蚨祥建立了非遗传承团队,所有喜欢中式服装、技艺的职工都可以参与,现在公司40%的年轻员工都加入了这个团队。一方面,年轻员工提高了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弘扬了非遗文化,也吸引消费者走进来参与非遗体验,“而且我们的非遗团队也会走出去,去院校、社区授课。很多小学生,包括留学生通过参加非遗体验活动,亲手制作盘扣等,喜欢上了中国传统手工技艺。”
2020年初,瑞蚨祥非遗传承团队首次试水网络直播。汪超印象很深,直播间在讲述绣花、盘扣等中式服装手工制作技艺的同时,还通过服装试穿、丝巾佩戴等环节圈粉年轻观众,3小时直播获得12.7万次点赞,让大家兴奋不已。
这两年,在数字化浪潮下,瑞蚨祥传承人团队积极拥抱互联网,借助直播开辟创新发展新路径。尤其是她们结合现代审美,分享传统服饰的时尚搭配技巧,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与此同时,还深挖老字号的历史,比如直播中讲述红绸布制作开国大典五星红旗等故事,打破老字号与年轻人之间的隔阂。
汪超觉得,老字号的直播更多的是体现它的历史文化属性,老字号背后的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新探索。
她还提及,中轴线和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更加深了自己作为非遗传承人坚守的信念。“中国传统文化与技艺能流传至今,是有能够传承的文化底气的。”汪超认为,创始于1862年的瑞蚨祥,在一个世纪前就引领了时尚风潮。而且,瑞蚨祥很早就树立了“顾客至上”的理念,十六字店训“至诚至上,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传承一百多年,绵延至今。她觉得新时代的传播形式,新的文化元素,都是建立在夯实的技艺基础之上的,她愿意不遗余力地向每一个客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老字号文化。
汪超喜欢与顾客交流,也喜欢接触行业内外的传承人,“我深深感受到唯有热爱才能坚持。尤其是在接待世界各国的顾客时,我给她们讲盘扣里的中国文化,能看到她们眼里发出的光。”这让她感到欣喜、自豪,“你看这款‘四合如意’盘扣,包边特别体现手工,寓意也十分吉祥,既可以当胸针又可以当坠子,特别受年轻人欢迎。这套‘十二生肖’盘扣也有不少顾客‘种草’。包括很多外国客人都喜欢的国潮服装、宋锦手提包等新品,她们觉得中国的丝绸服饰很大气、优雅。”
“老字号核心的技艺与中国文化是不变的,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文化、中式服装文化以及瑞蚨祥中式手工制作技艺。”暮色中,汪超注视着店里百年前的文物说。此刻,忙碌的直播间正反射着补光灯的星芒。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供图/汪超
编辑/张严涵
排版/王静
微信号|bqtt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