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报》记者独家获悉,今年将投产特高压线路“两交五直”,未来几年,列入计划可能开工特高压“十六交十二直”。由此预测,“十五五”期间我国特高压工程投资将保持稳定。


近期,我国特高压工程建设捷报频传。

3月6日,甘肃—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陇电入浙”)浙江线路标段开启施工作业,标志着“陇电入浙”工程正式迈入全面建设阶段。

3月18日,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重点输电工程——大同—怀来—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开建,我国“西电东送”能源“大动脉”再增添一条重要新通道。

当前,我国在特高压电力工程领域的投资和建设正在加速,今年仅国家电网的总投资预计首超6500亿元,为2024年的两倍,将主要用于特高压交流和直流工程建设、加强县域电网与大电网的联系以及电网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等方面。《中国能源报》记者独家获悉,今年将投产特高压线路“两交五直”,未来几年,列入计划可能开工特高压“十六交十二直”。由此预测,“十五五”期间我国特高压工程投资将保持稳定。

多个特高压项目等待核准

一位不愿具名权威人士向《中国能源报》透露,未来几年,特高压领域的年度投资额将保持相对稳定。以新疆为例,规划的十条特高压输电通道目前仅建成1/3,意味着新疆特高压建设的蓝图尚待进一步铺展,发展潜力巨大。

四川有两项特高压直流线路正等待核准,分别为“疆电入川”与“陇电入川”工程。“这两大项目一旦获得审批通过,预计将迅速启动建设。”四川电力系统一位知情人士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具体核准时间尚属未确定,我们翘首以盼。”

“目前,‘陇电入川’正在可研阶段。”甘肃电力系统一位人士透露,今年暂时没有新的开工项目。2023年“陇电入鲁”(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目前工程已进入设备验收和调试阶段,预计今年5月建成投运;2024年开工的“陇电入浙”甘肃段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陇电入浙”工程送受双端采用柔直方案,不仅在我国尚属首次,更是世界首条±800千伏特高压柔性直流工程。“这一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新能源并网带来的波动问题,提高电网稳定性和可靠性,对新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标志着我国在特高压输电领域的技术创新迈上新台阶。”甘肃—浙江特高压工程浙江段业主项目经理金韬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此外,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以及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各项建设工作也在有条不紊推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近日公开表示,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并已广泛应用于跨区电网,目前已有40条输电线路,每年通过“西电东送”的清洁能源电量达到6500亿GWh,占比达70%。

带动全产业链协调发展

数据显示,“宁电入湘”工程投资规模约1000亿元,大同—怀来—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动态投资达230亿元,“陇电入浙”工程总投资约353亿元。

特高压电力工程的加速建设与投资增长,为电力设备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特高压工程建设对电力产业链上下游具有显著的协同带动效应。“在产业链上游,特高压项目通过规模化投资需求,驱动发电设备制造、高端输变电装备、特种材料研发等领域的产能扩张与技术迭代升级,促使相关企业加速智能化转型;在产业链下游,特高压网络构建的能源传输‘大动脉’,为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跨区域、大容量的高质量电力供给,不仅有效缓解电力供需时空错配矛盾,更通过提升供电可靠性和电压稳定性,为实体经济构筑起抗风险能力更强的能源保障体系。”

与此同时,特高压技术的不断演进,对电力设备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挑战。为满足更高电压等级、更长输电距离的苛刻要求,企业不得不在材料科学、电气工程、智能控制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的技术研发与创新,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跨越。

“此外,以特高压输电工程核心技术和设备的自主研发为基础,形成创新策源地,为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经验参考和技术支持,为电力行业形成创新示范。”孙传旺表示。

《中国能源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多达12家实力雄厚的A股上市公司中标国家电网重大项目标的,中标项目金额累计超过60亿元,中标项目涵盖组合电器、隔离开关、开关柜等关键设备,折射出电力设备行业良好的市场空间。

业内普遍认为,特高压项目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复杂的安装与调试工作。从输电线路架设到变电站建设,每项工程都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和施工队伍的。因此,特高压项目的持续推进,为就业市场开辟了新天地。

双向赋能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特高压建设具备战略价值与发展路径,其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首先,特高压工程通过架设能源输送“高速通道”,可将西部、北部清洁能源基地的“风光”资源跨区输送至中东部负荷中心,推动电力系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煤电占比压降与能源结构低碳化重构。以“陇电入浙”工程为例,该工程每年可向浙江乃至华东地区输送电量约360亿千瓦时,约占浙江全年社会用电量的6%,有效促进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助力华东地区电力保供和绿色转型。其次,依托交直流混联系统的智能协同控制,特高压网络可突破传统电网的物理约束,构建多层级、广域互联的电力资源配置平台,通过时空耦合的功率动态平衡机制,显著增强电网弹性防御能力和系统运行稳定性。

孙传旺表示,在区域协调发展维度,特高压具备双向赋能机制,能源富集区可借力电力外送通道实现资源溢价转化,构建能源经济新增长极;负荷中心区则依托稳定电力供给,向高附加值、数据中心等高价值产业链延伸。以远距离输电替代远距离输煤,不仅能减少能源配置过程中的无效损失,还能保障电力资源的空间可达性和供给及时性,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能源配置效率提升。

谈及特高压发展瓶颈,一位业内专家提出,技术层面需突破±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套管、环保型气体绝缘设备等“卡脖子”技术,开发耐候性更强的复合绝缘材料和智能监测系统。

“特高压设备长期运行可能面临高电压、大电流、恶劣环境等考验,需提高设备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发展更为稳定的输电技术和输电设备。”孙传旺表示,此外,特高压输电涉及主体多元,未来相关项目的发展需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输电成本分摊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未来,随着特高压柔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有望带动电网运行能力进一步提升,更好满足清洁能源接入和消纳需求。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处于国际领跑地位,有望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合作机会,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


文丨本报记者 苏南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ID:cnenergy)

编辑 | 闫志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