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泽:岁月与丝绸交织的故乡
□ 程伟
在时光的长河中徘徊,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我们内心最深厚的情愫与记忆。于我而言,老家盛泽,便是这样一个无可替代的地方。每一次踏上这片土地,那熟悉的味道便如潮水般涌来,温柔地将我包裹,引领我回溯往昔,探寻这座古镇历经岁月沉淀的独特魅力。
俯瞰盛泽镇潜龙渠公园
一
初冬,微风轻拂,我应吴江图书馆之邀,前往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述“我们为什么要去藏地”。为此,我特意提前回到盛泽,在步入老年之际,再次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
盛泽,静静地坐落于苏州吴江区南部,与浙江嘉兴的王江泾镇相邻。这里,不仅是丝绸纺织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更是一座承载着“日出万匹、衣被天下”辉煌历史的“绸都”。
先蚕祠
一踏入盛泽,我便径直前往那古朴典雅的先蚕祠。这座古典庙堂式建筑,飞檐斗拱,八字形清水砖壁,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岁月的痕迹与古朴之美。穿过门楼,是一座精美的戏楼,戏楼两侧与厢楼相通,戏台朝北。遥想当年,这里定然是丝竹声声、热闹非凡,见证着盛泽丝绸业的繁荣昌盛。正殿内,轩辕、神农和嫘祖三座塑像肃穆而立,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丝绸文化的传承。殿上“先蚕遗泽”“衣被苍生”的匾额熠熠生辉,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先蚕祠的深厚底蕴,也诉说着盛泽与丝绸千丝万缕的联系。站在祠内,我似乎能看到当年蚕农们虔诚祭祀的场景,感受到他们对丝绸产业的敬畏与期许。
从先蚕祠往西不远处,斜桥河北岸,便是济东会馆。走近它,心中涌起一股别样的情愫。这里,曾经是我小学一、二年级上学的地方。原本古老的会馆,现在是镇图书馆分馆。走进馆内,那熟悉的藻井和大殿依旧,但已是别有一番风味。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小小的我,在教室里认真读书、在院子里与小伙伴们嬉笑玩耍的情景。还有那慈祥的班主任陆世芬老师,她的谆谆教诲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岁月匆匆,一切都已改变,但那份纯真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了这里,留在了济东会馆。我轻轻抚摸着墙壁,试图从那斑驳的痕迹中找寻过去的时光。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一一浮现。
沿着斜桥河往前走,我来到了斜桥。斜桥河自盛泽北郊入镇,河水宽不到4米,虽非大江大河,却也是“不舍昼夜”,造福两岸百姓。斜桥历史悠久,据资料显示,它初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建,为梁式单孔石桥,桥长14米,高2.45米。它曾是我上学、回家的必经之地。那时的斜桥河,来往之舟虽不多,却常有小船在河中撒网捕鱼,也时见罱泥船作业。我站在斜桥上,望着桥下缓缓流淌的河水,思绪飘回到了童年。曾经,我和小伙伴们在河边嬉戏,看着渔夫们捕鱼,惊叹于他们的高超技艺。那时候,河水碧波荡漾,能看到小鱼小虾在水中游来游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在斜桥旁两户民宅间,有一块残破的牌坊——吴氏旌节坊。虽然看起来有些破旧,但正是这种沧桑感,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索它背后的故事。我静静地站在牌坊前,想象着它曾经的辉煌,想象着它所见证的那些悲欢离合。岁月的侵蚀,并没有让它失去魅力,反而让它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也许,它曾见证过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或是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它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望着这片土地,默默诉说着过去的岁月。
斜桥河在斜桥处拐弯向北便是横跨在斜桥河上的中和桥,是盛泽最漂亮的古桥之一。它的漂亮,首先体现在造型的别致上。桥有三孔,中孔为梁式,两侧的金刚墙上各有一个拱形的泄水孔,一梁二拱、一方二圆、一大二小的三孔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中和桥始建无考,现桥为清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桥身以花岗石砌筑,是一座集梁式与拱形于一体的构思奇特的古石桥。中孔石梁下嵌有托木,以增强石梁承重能力;而两侧泄水孔的设置更是匠心独运,既减轻了桥体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又利于泄水,还增添了独特的美感,可谓一举数得。我站在桥上,抚摸着桥栏,感受着它的古朴与厚重。桥的南北两侧各镌有一副桥联,南向为“北胜跨虹融水德,中和化育贯文风”,北向为“金波遥映红梨渡,玉带长垂绿晓庄”;又在泄水孔的上方嵌入“月波”“川媚”和“挹秀”“梯云”两组眉额,无不与周边景色与文化遗存相呼应,情景交融,相得益彰。此时,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二
漫步在盛泽的街头巷尾,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古巷九埭头弄,我曾经生活了16年的地方,依旧是那样静谧、幽长。那斑驳的墙壁,那青石板路,都承载着我儿时的欢声笑语。每一块石板,每一道缝隙,都仿佛在向我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熟悉的童年味道,那属于盛泽的味道,瞬间充满了我的鼻腔,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与安心。我缓缓地走着,回忆着曾经在这里发生的点点滴滴。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在巷子里捉迷藏、打弹弓、滚铁环,追逐打闹,那时候的快乐是如此简单纯粹。而现在,虽然巷子依旧,但伙伴们已各奔东西,那份纯真的情谊却永远留在了这里。
在盛泽七十二条半的弄堂名中,许多与丝绸业相关,如染坊弄、红纺弄、踩坊弄、梭子弄、庄面一弄、庄面二弄等。走在这些弄堂里,仿佛能闻到丝绸的气息,看到当年丝绸业繁荣的景象。每一条弄堂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它们是盛泽丝绸文化的一部分,见证了丝绸业的兴衰。
老镇区最长的一条街——盛泽大街(现在叫舜新中路),原是一条市河。那时,我们每天上学都要带上畚箕,在“愚公移山”精神的感召下,搬运垃圾、泥土,填没了这条市河,使之成为一条热闹的街道。如今走在大街上,很难想象它曾经是一条波光粼粼的河流。但在我的记忆中,市河的模样依然清晰。那时候,河边有许多人家,人们在河边洗衣、洗菜,充满了生活气息。而现在,街道上车水马龙,两旁店铺林立,展现出一片繁华的景象。
斜桥往西便是水澈弄,水澈弄是否因斜桥河水清澈而得名,我不得而知。
在市河与水澈弄之间,有南北走向的三条巷子,自东向西,分别是卜家弄、暗弄堂、北仲家弄。在卜家弄敦仁里口有一家泡水店(老虎灶)供应开水,兼营几张茶桌,生意兴旺。我那时候也是来这里泡水(打开水)的常客。每次来到这里,总能看到老板忙碌的身影,他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顾客。店里弥漫着水汽和茶香,人们在这里聊天、喝茶,享受着片刻的宁静与惬意。如今,泡水店早已经不在,但那段在老虎灶打开水的记忆,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盛泽老镇区最大的街是花园街,东西走向,宽仅4~6米。花园街因明代仲氏私家园林——秀园而得名,秀园内原有池塘、竹树、石磴、孤峰等景观,因废园时正当盛泽镇区南扩而形成街衢,成为盛泽的一条大街。《苏州老街志》收录了673条老街,盛泽花园街就是其中之一。书中记载,20世纪40年代后期,盛泽有“小上海”之称,人称北大街是盛泽的“南京路”,而花园街则是上海的“淮海路”,1998年肯德基在此开设了第一家乡镇店。
花园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当地富绅出资改铺石板路面,1983年浇筑水泥路面。现街两侧大多为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旧貌犹存。走在花园街上,仿佛能感受到它曾经的繁华与热闹。那些古老的店铺,见证了盛泽的发展变迁,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既有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美食,又有现代的商业气息。
花园街边的牧童湾内,有一口“洋井”——这是机井(自流井)的俗称,利用机械设备将深井水抽入一混凝土水箱,水箱中接有水龙头,供附近居民使用,这是盛泽最早的自来水厂。放到现在,这样的水厂或许十分简陋,但这是1926年建成的,在当时已是十分先进。此井是为纪念“培元公所”成立30周年而建,培元公所即绸业公所,亦称绸业会馆,是当时盛泽丝织业的行业组织。我站在洋井旁,想象着当年它刚刚建成时的情景。对于当时的居民来说,这无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今,虽然已经不再承担供水的任务,但它却成为盛泽历史的一部分,见证了这座古镇的发展。
洋井的不远处就是盛泽的灯光球场,如果说这是苏州造价最昂贵的篮球场也不为过,因为它是由大量的武康石、金山石、青石垒砌而成,现在这些都堪称文物了。当年,盛泽将市河填掉,变成了柏油马路,大量的河埠石就垒砌成了这个球场。或许市河的填埋使盛泽永远失去了江南古镇的称号,但这保留下来的河埠石成了不幸之中的万幸。这墙外的缆船石,依然保持了当时的样子,只不过换了个形式,你可以近距离地触摸它,感受这个时代的变迁。站在灯光球场上,看着那些古老的石头,心中感慨万千。它们见证了盛泽的变化,从一个水乡古镇到一个现代化的城镇,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一段历史。
三
升明桥,位于盛泽镇东白漾口,是盛泽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桥上还有对联可以欣赏,“祥开震巽彩虹高,千秋壮丽;喜溢乾坤新月满,万户盈宁”,寓意吉祥。当年盛泽中学即在东白漾东岸、升明桥旁。我在盛泽中学读了初中(初一在仲家弄分校)及高一的第一个学期。记得初中的美术老师叫李骅,水彩画画得特别好,我的美术基础就是在李老师手上打下的基础,我当时还是班上的美术课代表。10多年前回盛泽,在当地红梨书画会一位朋友的牵头下,与李老师见了一面。李老师当时的手绘丝绸画很受群众欢迎,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在苏州美术教育年会上发表了《丝绸水彩画教学的探索》。听同学们说,李老师现已谢世。
盛泽有西白漾、东白漾、桥北荡、北麻漾、南镜荡等,这些湖泊大小不一,历史渊源亦各不相同,并有着各自不同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为了打通舜湖路,东白漾被填没了大半,遗留下来的东白漾已称不上“漾”,充其量只能算“浜”。西白漾,又名舜湖,原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湖荡,1969年对其围垦后,现尚有部分湖荡存在。
目澜洲公园一角
盛泽最大的公园目澜洲,是我记忆中盛泽唯一的公园。其原址为初建于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的骨池庵,元至正年间易名为圆照庵。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圆照庵遗址上修建目澜洲公园。走进公园,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园内有四面厅、水榭、旱船等建筑,其中四面厅位于园东部,正名圆照堂,民国时重建,为正方形,周以环廊。园西部有一明正德元年(1506年)的《圆照庵记》石碑,其碑文载于清同治《盛湖志》。园南长堤所植紫藤已有300余年历史,园内其他花木有梅、桃、桂、枫、海棠、黄杨、冬青、塔松、紫薇、梧桐等。园西南部长堤临水(残存的西白漾),夕阳西下,水光成锦,古有“目澜夕照”景观,历代诗人题咏不绝。我沿着湖边漫步,欣赏着周围的美景,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我坐在水榭中,看着湖面上的波光粼粼,听着鸟儿的歌唱,感受着微风的轻抚,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小学班主任陆世芬老师的家以前就在目澜洲公园旁,记得是当年红卫丝织厂的公房,红砖砌的,二层楼,我与同学蔡卫青、朱小明曾经去过。陆老师的丈夫是红卫厂的人,陆老师有浮肿病,小腿肚上一按一个瘪塘,许久不能恢复,因此他们没有自己的孩子,领养了一个女儿。我高一转学到宜兴后还曾通过一信,后来一直没有联系。40多年过去了,我也步入老年行列,听同学说陆老师也已谢世多年。
四
盛泽的味道,不仅仅体现在它古老的建筑、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上,更体现在它蓬勃发展的现代丝绸业中。记忆中,1992年《新华日报》以《盛泽——全国第一镇》为题报道了盛泽的乡镇经济发展经验。
从秦汉时期属会稽郡由拳县,到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置吴江县,盛泽之地始属吴江县,再到明弘治元年(1488年)形成村落,清顺治四年(1647年)始设镇建置,盛泽历经了无数的变迁。吴越交织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得盛泽自古以来就是繁华的商贸胜地。宋代,盛泽之地有“寅亥市”之称;明初,已有商业店铺开设;嘉靖后,随着丝绸工业的发展,往来客商及移民增多,商业渐趋繁荣;清初,盛泽“商业辐辏,其繁华喧盛,诸镇中推第一”;清中叶后,花园街、南北大街等处,商店鳞次栉比,菜馆酒肆、南北杂货、酱园果品、鱼虾水鲜各业俱兴。同时,依傍着大运河,盛泽地区是“古丝绸之路”丝绸商品的重要产地和集散地,丝绸外销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中叶。现在,盛泽镇在2024年“全国百强镇”中排名第五。
盛泽自古是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之地。历史上,这里曾有24名进士、77名举人,还有许多文人名士留下了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隐居盛泽的屈突明与诗仙李白的故事、乾隆帝“南巡”两次驻跸盛泽黄家溪营盘的故事,都为这座古镇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而盛泽的近现代名人更是群星璀璨,“两弹一星”功臣程开甲、著名的无线电专家潘文渊、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兰荪等,都是盛泽的骄傲,也是盛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体现。
盛泽烧卖
当然,盛泽的味道,还少不了那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鱼圆、蛋圆、烧卖、酱肉、酱鸭、莼菜、梅菜烧肉……每一种美食,都有着独特的风味,都承载着盛泽人的生活记忆。走进一家小店,点上一份烧卖,皮薄馅大,香气四溢,每一口都让人陶醉其中,瞬间唤醒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而梅菜烧肉,则色泽红亮,口感醇厚,肥而不腻,小时候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几块。我品尝着这些美食,感受着它们带给我的温暖和满足。这些美食不仅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乡情。
现在提到盛泽,人们想起的是,这是个街上满是豪车,老板满街跑的盛泽;或者,这是个坐拥全国最大的纺织集散地,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盛泽。
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落户盛泽
很少有人说,这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然而,盛泽的水乡古镇底色,从来没有变过,只不过暂时地被淡化了,终有一天,我们还会发现他,发扬他,光大他。
当我离开盛泽,心中满是不舍。但我知道,盛泽的味道,将会一直陪伴着我。我期待着下一次与盛泽的重逢,期待着再次品味那熟悉而又独特的味道。
(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著名书法家言恭达为盛泽题词
本文标题中“盛泽”二字为言恭达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