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暖,京城春意盎然。日前,北京城市副中心启动第七届“大运河春花儿”即时创意影像大赛。

通州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借助一张张美图,激发群众踏春出游、赏花看景的意愿,催生火热的“赏花经济”。


01

赏花+餐饮

玉兰花开带热大运河畔西餐厅


对于“老通州”们来说,西海子公园的花开了,大运河就迎来一年里最美的春天。

这几天,摄影师黎振平几乎每天都要到河边逛几圈,“玉兰、山桃、迎春花打头阵,然后是海棠、丁香……怎么拍都好看。”

在黎振平的镜头里,副中心每一年的赏花季都有新看点——

今年,西海子公园里燃灯塔、大成殿周边的10多株玉兰树“火”了,即便是工作日,来赏花的人也络绎不绝,甚至还有年轻人穿汉服来拍美图。


“在网上看到这张照片,心里就‘种草’了,迫不及待来拍同款照片。”一位20多岁的游客展示美图,开满粉白花朵的玉兰树亭亭玉立,燃灯塔、大成殿古香古色、红墙灰瓦、飞檐斗拱,好一幅绝美的中国画。


再跟几位赏花的年轻人聊聊,西海子公园的玉兰“火”了的原因就逐渐清晰起来——这儿通地铁,不光花朵拍起来好看,还有“五河交汇”美景。

公园所在的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餐饮配套也不错,火锅、咖啡、西餐……全是年轻人喜欢的品类,店铺装修也很有情调。


倪先生是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二号码头一家西餐厅的主理人,他表示,玉兰开花以后,客流明显上升。据他观察,最近来就餐的顾客中,至少有三成带着相机,等餐的时候,一直在津津有味地选照片。

倪先生几年前选择在大运河边投资开店,不仅看中了游船码头的客流量,更想营造“运河慢生活”。


上周五,有对情侣来河边赏花拍照,在餐厅吃过午饭后,端着咖啡来到室外露台,待了整整一下午,直到夕阳洒到波光粼粼的河面上……“等过两天运河游船开航了,餐厅客流量肯定还得增长。”倪先生说。


02

赏花+旅游

樱桃小镇“以花为媒”发展文旅

今年副中心的赏花季,有新变化的不止西海子公园里的玉兰。

得天独厚的水土条件,让市级美丽休闲乡村西集镇沙古堆村,有了“京郊樱桃第一村”的金名片。


“我们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今年第一个客流高峰。”经营民宿的村民曹艳红介绍说,虽然西集万亩樱桃花要等下个月才能开,但已有不少老顾客预订了“赏花期民宿”。

她讲了个故事——很多年前,家人正在樱桃园里忙,几位城里来的游客非要买几枝樱桃花,家人一口回绝,5月底就结果了,哪能卖花呢?

“现在想想,当时真够轴的。不光樱桃能卖钱,花也是财富啊。”作为本市知名的樱桃小镇,西集镇曾经的旅游旺季是5月底至6月底的樱桃采摘季。最近几年情况变了——西集赏花季的游客量也迅速攀升,每天至少上千人。


老庄户村的村民马淼也看到了变化,果断选择回乡投资,准备“以花为媒”发展家乡文旅产业——她创办的“马捌家运河仙草乐园”露营基地,即将在今年赏花季亮相。

2023年,北京市、通州区相继发布了规范引导帐篷露营地发展的意见,马淼发现了新机遇:依托大运河畔优良的生态优势,结合西集集体林场的林下资源,“樱桃+露营”是发展文旅的好选择。

马淼说,露营基地既可以合理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还可以让赏花、采摘的客人留下来,大家有了好体验,口口相传还能拓展新客源,让西集知名度越来越高。


03

赏花+种业

  “老花匠”有了增收新尝试

位于通州于家务的花仙子万花园有上百亩花海。眼下,花还没开,看不出什么景,可只需再等1个多月,虞美人、矢车菊、万寿菊等30多个品种就开始争奇斗艳,那场面美不胜收。


“我最喜欢春天,站在花海中,微风拂面……”园子的负责人叫曹玉美,今年57岁,她说自己是位“老花匠”,6岁就开始学养花,31岁创办的花卉基地在2011年搬到于家务国际种业园区,占地约500亩。

当年,花仙子万花园是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签约的第一家企业。“我们的花海,不仅有高颜值,还有高产值。”曹玉美说,园区除了卖成品花卉,还培育了上百种花卉种子,最高的时候,每年销售额有几千万元。

2023年开始,借着上百亩花海积攒下的人气,园子引入了研学课程,第一年就接待了近2万名师生,海淀、朝阳、东城、西城的都有。

孩子们来了不光看花,还可以制作香囊,用板蓝根体验蜡染。今年4月,园子已经有半个月都排上了研学课。


今年,“老花匠”还有了增收新尝试——

“我们正用种花的经验种菜,培育一批适合在办公室、家庭环境生长的品种。”曹玉美说,作为首个被正式授牌的北京市农作物品种科普宣教基地,花仙子万花园正在把家庭园艺理念带进更多市民生活中。

转载自:通州融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