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上午,大连大黑石将军山公园公墓氛围庄严肃穆,市红十字会在这里举办以“生命·希望”为主题的大连市第17个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日缅怀活动。红十字工作者和志愿者、大连医科大学和大连大学师生、相关医疗机构代表、遗体和器官捐献者家属代表约400人肃立默哀,向遗体器官捐献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活动在大连大学学生合唱《世界赠予我的》中拉开序幕。随后,大连医科大学学生带来了感人至深的朗诵《生命之花,永不凋零》。情景对话“生命的故事”,讲述器官捐献者家属、器官捐献志愿者、受捐者的心路历程。医学生代表集体宣誓,承诺秉承医者仁心,为医学事业和生命延续贡献力量。
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实验室教师范宁表示,医学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上,而解剖学的学习离不开大体老师,该校自1993年接受第一例遗体捐献以来,目前已累计接受713例遗体捐献。年龄最小捐献者仅出生三天,最大的101岁。“遗体捐献者推动了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在我们学校,新生入学和新教工入职时都要接受遗体捐献主题教育。”
活动中,大家纷纷向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敬献鲜花,表达缅怀之情。在纪念碑前,市红十字遗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王仁文久久驻足,他先后帮助女儿、母亲、妻子实现了生前遗愿,完成了遗体器官捐献,他女儿的肾脏挽救了他人的生命。“等我百年后也要捐献遗体。那时我会自豪地对我的家人说,你们做到了,我也做到了。”
遗体捐献者家属杜玲搀扶着老父亲在一座纪念碑前默默流泪。“来到这儿,总忍不住掉眼泪。觉得母亲做了一件特别崇高伟大的事,作为亲人我们很欣慰。”杜玲说。杜玲的父亲杜焕清告诉记者,捐献遗体是他和老伴共同的心愿,早在20年前,在祭奠祖坟的时候,二人就萌生了让后事更加环保,更有利于社会的想法。去年老伴去世后,一家人决定按照老人的遗愿,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为社会做出最后的贡献。
据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万鹏飞介绍,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是彰显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尚行为。截至2024年底,大连市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41711人,实现遗体捐献865例,器官捐献308例、捐献大器官899个,眼组织捐献217例。已有1180名捐献者的名字镌刻在了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上。
据了解,遗体捐献主要用于医学教学、临床医学和科学研究,其目的在于助力医学技术进步和疾病治疗方法改进。人体器官捐献是指以“自愿、无偿”的方式捐献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胰腺或者小肠等人体器官和组织,让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红十字会依法参与、推动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开展宣传动员、意愿登记、捐献见证、缅怀纪念、人道关怀等工作。如有咨询可拨打电话83708181。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黄凤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