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至30日,在榆阳区乡村产业“头雁”协会成立次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邹志荣、于三科、赵春平、董娟娥等教授组成榆阳“头雁”导师指导团,深入牛家梁镇、孟家湾乡、鱼河峁镇和麻黄梁镇开展回访指导活动,为“头雁”学员产业发展“把脉开方”,帮助学员提高认识、拓宽思路、壮大产业,进一步提升联农带农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回访期间,导师们围绕肉牛养殖、生猪育肥、白绒山羊种养结合、中药材种植加工等特色产业项目开展实地指导。每到一处,他们详细了解榆阳“头雁”学员产业项目的发展现状、运营模式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专业技术难题,对学员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并提出建议,鼓励学员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模式。


在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导师们建议尽快完善严格的消毒制度,确保养殖环境健康;在种养结合的家庭牧场,导师们对猪舍的通风、采光、疫病防控等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在美都西瓜种植大棚,导师们建议加强育苗环节的把控,并及时进行轮作倒茬,有效改善土质,提升经济效益;在中药材种植加工厂,导师们一边仔细查看黄芩品质,一边现场对接饮片加工企业,帮助拓宽销售渠道……


“对于参与中药材种植的学员,后续我会持续跟进,在种植技术方面给予指导,同时,帮助他们联系种子种苗的购买渠道。针对销售环节,我会帮他们与中药材相关企业牵线搭桥,帮助学员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教授董娟娥说。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一次次的“头雁”回访指导活动,不仅解决了榆阳“头雁”学员面临的技术难题,为他们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增强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加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导师和学员之间的联系,导师们表示将一如既往地为榆阳“头雁”学员们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让更多的“头雁”学员得到精准的指导,为榆阳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回访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学员们在思想、组织、观念上都有了转变,从项目立项、产品销售和提升种养殖产品附加值等方面有了更为清晰的想法和迫切的需求。作为榆阳‘头雁’的指导老师,下一步我们将以榆阳区乡村产业‘头雁’协会平台为支撑,在项目扶持、产业规划、总体效益等方面做进一步的跟踪,全力提升榆阳‘头雁’整体的力量和效益,也期待学员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带动当地农业产业蓬勃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二级教授邹志荣说。

近年来,榆阳区坚持“乡村振兴、产业为基、人才先行”的思路,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度合作,探索形成“理论教学+返岗实践+成果答辩”的“三段式”培训模式,培育榆阳“头雁”325名,组建成立“头雁联盟”和5个专家工作站,带动3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3000余户农户共同发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榆阳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原标题:“头雁”导师团 为发展把脉问诊 助产业提质增效

来源:榆阳宣传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