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日,“‘夜光杯’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新书《自有夜珠来:〈夜光杯〉美文征集佳作选粹》。

去年3月,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新民晚报》与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宣传部、阅文集团联合主办了“夜光杯美文征集活动”。活动先后收到海内外来稿近5000篇,经专家审读遴选出百篇佳作结集成书。

人民艺术家王蒙已经给《夜光杯》写了30多年稿子,前后发表了210多篇文章。连续18年,每年年末,王蒙都在《夜光杯》发表年终盘点,他几乎所有的旧体诗都投给了《夜光杯》。

他特地为座谈会录制了祝贺视频,他说:“《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办得很好,还成功举办了征文活动。《夜光杯》非常纯真、诚恳,同时有民间性,和实际生活、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还有健康、和善和友爱的精神,使人读了有幸福感、轻松感。”

王蒙曾说过:“正是因为《新民晚报·夜光杯》和百姓在一起,和柴米油盐在一起,和老少文人在一起,不狂也不狷,不牛也不熊,不趋时也不拔高,不自恋也不自怨他怨,不炒作也不招惹是非,不钻营也不表白做态,它的大众化里有用不着废话的高雅,它的与世无争里有用不着声明的真诚。”

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谢冕感叹,《新民晚报》就是“亲民晚报”,让读者感到特别亲切。《夜光杯》的亮度是千里之外都能够感受到的,小小的副刊做的是大大的文章,可以是雅的也可以是俗的,可以是专业的也可以是业余的,老少咸宜。

“《夜光杯》照耀着我的少年、青年直到今天的老年,我在《夜光杯》上没有被退过稿,且常常受到鼓舞和表扬,心里感到很放松,没有约束。”谢冕说。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表示,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的现代文学、中国的现代语文都是发端于报纸副刊的,它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媒介,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塑造了现代文化中的一些重要文体和文类。如何把有悠久文脉的随笔、小品、杂文的传统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使其在新的媒介条件下具有充分活力,这是一重大任务,《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这样的使命。《夜光杯》不仅要一期期发好的文章,更要把新媒体时代下随笔、小品文、杂文的传统发扬光大,让它重新绽放出光芒。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作家丁振海表示,《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向来是全国报纸副刊的标杆和榜样,是流光溢彩的金字招牌,对整个副刊的存在和振兴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新时代,《新民晚报》是老树新枝,更加枝繁叶茂,《夜光杯》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在当下眼花缭乱的互联网时代,《夜光杯》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宗旨不变,家长里短、谈天说地、人间烟火、美不胜收。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家梁晓声高度评价《夜光杯》的意义,认为读其文章可以修身、养性、润德。他还分享了1974年间的一件趣事,一位复旦大学的老师问梁晓声:“我是复旦大学来的,你对复旦大学有什么了解?”梁晓声说:“我没有听说过复旦大学。”老师又问:“你对上海有什么了解?”他说:“说到上海,我了解上海话、麦乳精,还知道有一张报纸叫《新民晚报》。”

如今,梁晓声再次谈及上海,他认为从上海市民的气质中能感受到阅读滋养后的云淡风轻,常常会想到一些上海人在弄堂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报纸。这种文化生活影响着几代上海人,必然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

原标题:《王蒙、梁晓声等著名作家亲述《夜光杯》里的文学记忆》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王成浩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余晨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