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性构建了“教—研—培—管”四维融合模式,有效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能力。
教——构建“菜单式”教学能力提升体系
“这座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大桥,不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奇迹,更彰显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成就。”在思政课堂上,孟加拉国货币上的帕德玛大桥成了教师们的教学案例,同时也深化了学生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认识。
为打造具有“交通味”的思政课堂,学校根据教师年龄、理论基础和兴趣特长,构建了以特色项目为支撑的“菜单式”培养方案,全方位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其中,必选“菜单”不仅将“两路”精神等交通行业文化融入思政课程,设计“交通定制式”教案,创新“问题链+深度链接专业”的教学法,还包括“两标对接、三技锤炼、四方评价”的赛教融合课程抽测,即教学标准与竞赛标准无缝对接,重点锻造教师读、写、讲三项核心技能,并由“校内同行+校外同行+企业专家+学生评委”组成评委团,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进行全面评价。“个性菜单”即学校根据教师个人特点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对青年教师采用“陪同式”参赛模式帮其夯实教学基本功,鼓励骨干教师暑期下企业锻炼并将实践经验反哺课堂教学。
研——组建科研“小组团”强化理论研究
结合高职院校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围绕法治这一主题,开发了300项丰富的数字资源;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其中关于自由和公平的研究获得了教育部重难点问题解答的2项专项立项……
一堂精彩的课就是一篇优秀的论文,将深入的理论研究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让教师们收获颇丰。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依据重点工作任务和时政热点,精心规划选题研究方向,教师们则根据个人专长与兴趣,自发组建科研“小组团”,主动认领选题并展开深入研究。依托大师工作室等优质平台,教师们的研究工作有序进行,逐渐形成了具有明确方向且持续稳定的研究体系,同时,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理论成果,为思政课的深入讲解、透彻剖析和生动呈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培——搭建“手拉手”教师培养平台
“这次深入企业实践极大启发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融合,确保学生所学能真正应用于实际。”在学校新进教师赴企业锻炼的交流会上,年轻教师们满怀激情地分享了各自经历,这正是学校“手拉手”教师培养平台取得成效的生动写照。
该平台整合“政行校企”优质资源,以三大活动为核心,为教师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成长机会。其中,“赛培活动”即学校与政府、行业紧密合作,为其开展高质量的比赛和培训活动,提升其工作效能,同时,创造教师需求的“公共”话语平台,推送教师参赛、主讲等,培养一批名嘴名师。“联建活动”即学校与企业、社区深度合作,搭建教师“下企业”平台,企业为教师提供一手资料,教师指导企业开展职业规划、政策讲座等工作,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协作活动”即学校与其他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围绕教学和科研定期组织教师备课、跟堂听课和科研讲座等活动,教师们不仅能互相学习交流经验,还形成了跨校合作的科研团队,共同攻克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管——健全“全方位”管理体制机制
“全方位”管理体制机制旨在构建多方联动的管理体系,以有效解决教师发展体制机制中存在的梗阻问题。为此,学校构建了“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个人”四级管理架构,并推行校党委成员、各二级学院书记上思政课制度。同时,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实施与督导考核并重的双向管理模式,营造出在“体验式”实践中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
此外,强化职称职级晋升制度,职称职数达标时单列,不达标时参与全校职称评审,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制定学海论道制度,让教师优秀的科研成果、精彩课程等向全体教师展示,实现内部优质资源充分共享,为培养名师名嘴提供制度支持。建立模块综合评先评优和课堂退出制度,制定“操守、教学、科研、投票、取消资格”五大评价模块,促进教师队伍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1日 第06版
作者:褚凤 易锦 刘思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