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从事学校文化研究和指导工作,经常有校长、书记朋友让我帮他设计一下学校文化。碍于情面,我不当面直说,其实,心里却在嘀咕:“哪有什么学校文化,你是学校校长,你就是学校文化。”

  当下,中小学都十分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一些学校的文化建设也明显存在着“两张皮”现象。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常挂在校长嘴上,印在学校宣传册上,写在学校大楼的墙上。然而,当我们深入到一些学校的内部,就会发现不少师生对学校的文化符号并不知晓,有的仅知道概念,不清楚内涵,更遑论把理念转变为行为了。简言之,这些学校的文化充其量只是一种口号式的概念,而没有成为实践性的规范,更谈不上形成师生的一种“普遍自觉”。个中原因很多,其中校长自身是关键因素。

  校长是学校文化最重要的塑造者和坚守者,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一所学校的文化,绝不是可以用文字来随意揉捏的面团,它实际上是校长的人格折射和彰显。一定程度上,校长的面貌反映学校的风貌,校长的气度决定学校的气象,校长的气质折射学校的品质。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

  一个永远冲在最前面的将军,他所带出来的部队也是冲锋陷阵的部队。同样,校长将他的价值观和信念植入学校文化的各种机制中,最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在提及学校文化的形成和植入时,“言行一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因为师生对校长行为的关注要远甚过他的言语。因此,校长要有意识地开展榜样示范,即通过自身的榜样去影响师生,要求师生做到首先自己要做到。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形是,校长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师生做到,如自己不读书却要求师生多读书,自己不做科研却要求教师搞科研等。

  一个校长的才能就在于其行为是否对师生产生意义。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领袖,是校园里会行走的文化符号,通过他的一言一行,人们会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同时他的言行也是向周围人发出信号,对教职员工的影响不可小觑。因此,校长应重视象征领导,善于利用自己的日常行为向师生传达更高尚的意义。

  比如,校长办公室应设在哪里,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背后颇有一番深意。抗战期间,重庆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的办公室常常宾客盈门,而他的办公室就设在范孙楼(教学楼)楼下。有人建议将校长办公室移至比较安静的学校图书馆下层,张伯苓不同意。他认为校长办公室不能远离学生,应设在学生集中的地方,便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师的教学情况,也方便师生办事。再比如,如果校长办公桌的正前方墙面上悬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外人走进办公室一瞥作品内容就明白校长为人处世的准则和所信奉的教育思想。如果办公室许多装饰不是从商店买来的,而是采用本校学生创作的作品,大家一看就知道校长心目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校长的时间分配也传递出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一天内必须听两节课,否则,他就会认为这一天他在学校里什么事也没有做。可见,他所关注的是课堂教学这一学校中心工作。不少校长除特殊情况外,每天早晨都会雷打不动地站在校门口迎接师生的到来,一个招呼、一记击掌、一声问候,自然而然地树立了校长以校为家、关爱师生的良好形象。虽然校长日常工作繁忙,但如果能够经常抽出时间走进教室听课、参加教研活动和学生活动、找师生聊天谈话等,无形中就会告诉大家学校里什么是重要的,哪些事情受到校长的重视。此外,校长个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习惯、生活风格等都能传递出特定的信息,会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校长具有“书卷气”,酷爱学习,自然会激励师生爱上读书,共同营造书香校园。有的校长喜好马拉松运动,时常参加各类比赛,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无形中也在引导全校师生爱上体育运动。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不是一种“说法”,而是一种“做法”,更是一种“活法”。学校文化反映了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学校文化绝不是专家“包装”出来的,而是师生共同“生活”出来的,尤其离不开校长的榜样示范和象征领导。如果一个校长真想在自己的学校里形成好的文化,首先要做的,是先自己回答这样两个问题:在你提出的文化愿景中,你是身先士卒的那个人吗?你会利用自身行为向师生传递意义吗?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1日 第03版

作者:项红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