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香炉生紫烟谁都读过,但却未必谁都记得这写的是香炉峰的景色。在李白笔下,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生起一片紫色的烟霞。香炉,自古便是备受诗人喜爱的雅物,烟雾缭绕中,凝神静气尘世便远离了。
一缕烟,从无到有
很多人都知道香炉历史上也有不少诗人写下对香炉的百般喜爱有扬之水的《古诗文名物新证》,也有孟晖《花间十六声》中关于“薰笼”、“添香”、“香兽与香囊”的篇幅。
最早的香炉,原形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铜炉,但当时的铜炉主要是以烧碳取暖和烧烤食物为目的,因此那时候还不能称其为香炉。
在魏晋之前并不具备精神和宗教层面的含义,随着佛教与道教的兴盛,香炉的功能才开始慢慢发生转变直到唐代,焚香供佛祭祖开始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精神生活;最后随着宋代理学的兴起和社会对宗教的提倡,才最终使香炉从生活用品转变为精神生活用品。
一缕烟,从佛家到尘世
楞严经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尘气倏灭妙香蜜圆。可见,佛家将香炉产生的香气以鼻根通入身体获得身心的解脱与圆满的法门。
以往都是寺庙内供奉香炉后来在尘世间的俗家与宫廷之中香炉也十分普及。只要家中供有牌位的几乎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放着一个香炉而佛教徒在家里供了佛像,也不忘放一个香炉道教徒拜神明也用香炉,作焚香之用。
随着香炉文化的诞生,各朝代开始大建寺庙,有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讲的就是这种状况,可见历史与文化,两者渊源糅和。
一缕烟,从象征到承载
平民家中的香炉多用青铜和木为材料颜色及暗纹也多采用深色。宫廷之中的香炉,以龙仙鹤、貔貅等大气磅礴的造型为主,材料以黄金、象牙、玉、陶瓷用料较多,颜色则以景泰蓝、琉璃金等象征皇权气势的颜色。
从古到今香炉的造型样式颜色纹路,被冠上各种含义以及各个朝代的色彩。香炉在三教四艺五道中,成为一种象征庄重与虔诚的重要器具。
如影随形的香炉历史赋予了它独特的烙印,向今日述说着历历往事,至今为人乐道。承载民族的文化,其实也在这小小的香炉之中。
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回复本平台我们会尽快处理。另外,欢迎朋友们推荐或者投稿文章给本微信公众号。投稿、商务合作请在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