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江苏省无锡市人,1930年7月出生,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史学系,1956年获文科硕士学位,后入芝加哥大学进修,1962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人文科学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等职,1970年赴美,任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校聘教授。1986年当选为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九十年代以来,许倬云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历史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
【正文】
美国社会已经严重分裂
自从20世纪大恐慌时代以后,美国屡次有市场的不景气现象。人民的生活,每过一段时候就会面临困难,尤其贫而无靠者更是一筹莫展。罗斯福推行新政以后,美国才有社会福利制度。执行至今,虽然有所改进,尤其是约翰逊于60年代的“大社会”计划增补项目最多。然而,美国社保制度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
令人扼腕者,今日美国社会已经严重分裂:上述最需要帮助的贫穷弱势社群,亦即工厂劳工、社会低收入雇员、老弱、残疾、初到移民、弱势族群(尤其是非裔、拉美裔)等,接受的教育程度较低,长期居于劣势。劳工群体过去有工会作为团结的核心,近来产业结构转型,旧日工会已经涣散。少数民族族群,虽有民权运动争取权利,却又始终不能从劣势地位上升。于是,在最近数十年中,这些贫弱阶层依旧沉沦于社会底层。没有人替他们争取公平福利,愤怒的他们成为政客操弄的工具。特朗普当选,即是煽动失业劳工夺得大位。这一社会底层人数不少,可是并没有足够知识,指导他们依法争取福利。
社会最富有的阶层,亦即皮凯蒂认为应当付出遗产税的富人,颇有传世二三百年的旧日世家。今日,一般估计美国富人占人口总数的0.1%,拥有全国资产的一半以上。帮助财团生财的专业人士,乃是社会中产阶层的上半段,占总人口的10%左右,他们拥有资产占总资产的20%左右。其他中产阶级只是中产的下端,占总人口比例的30%左右,资产比例也占了20%左右。这些中产下端的较低层次,随时可以跌入贫穷。这一阶层的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应是社会的中坚分子。如果主张和推行社会公平与公义的政策,他们应是重要力量,因为他们有能力认识社会问题,也应有良心投入如此志业。
美国社会思想争议的不可妥协
其中最引起争议者,则是政府给予低收入甚至无收入者生活费一事。在许多每年支出所得税的中产阶层看来,自己辛劳工作的收入却被政府抽取,以维持永远依靠国家救济的贫穷阶层;而后者因此养成惰性,不求上进,也未必是好事。
面对皮凯蒂陈述的现象,美国社会的中产人士的确是愿意参加讨论和推行的主力。这些人士,尤以学术界、管理、科技、各项专业和公众媒体的从业者为骨干。
他们的立场,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一类是保守分子,主张人生就是公开竞争,由此决定每个人一己的命运。这种观念的基础在于基督教新教的教育,即上帝已经预定每个人的命运。
另一部分人则是传统的自由主义者,觉得人应该负有人道责任,对别人的困难同情而伸与援手。这一类人,由于他们是自由主义者,一向反对政府的干预,因此处于两难的困局:究竟政府是否有权取之于甲以养活乙?公权力是否可以干预到私人的权利?
第三类则是现在的自由主义者,他们不再相信命运,认为人的智力、体力不同,可是不应剥夺弱者生存的机会。所以他们主张经由国家公权力的干预,负责照顾弱势人士,务必使每个人都有起码生存的机会。
目前,三类人士间不断争执,希望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解决方式。
我自己在美国居留前后有六十年,在我交往之中,都可以找到这三类人物。他们每一位都是诚实的君子,然而在寻求解决的方式时无法妥协。
回顾初来美国,曾经佩服这一国家立国理想是如此崇高。在这里客居六十年,经历许多变化,常常感慨如此好的河山,如此多元的人民,何以境况如此日渐败坏?我以为,信仰淡薄,个人主义沦于自私;民主政治难有聚焦;资本主义变质,财富成为统治势力之寄托;出现柏拉图所谓的“僭主体制”。我认为,对于美国政治的匡正之道,首要在于纠正个人主义的偏颇:人之为人,在“人”有提升心灵性情的可能,“人”也有合作乐群之需求。循此二端,“个人”不再自私,也无复孤独。社会福利制度立足如此基础,将可以落实为公平公义。但愿美国回到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