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宇宙中心”的环人广区域,有一个让不少音乐剧业内人士羡慕的特殊生态:每到晚上十点,亚洲大厦周边就站满了剧迷观众,等待演员下班。
让“音乐剧女孩”们沉迷的宇宙中心,秘密何在?上海亚华湖剧院经营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创始人阮豪在最近一次采访中说,这要感谢黄浦区政府。“从2020年至今,我们没有接到过任何政府部门的‘管理要求’。”
正是政府这份宽容与“不管”,让观众和剧场感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成就了剧迷与上海的双向奔赴。这正契合了营商环境发展治理中一条被广为验证的规律:在自由而有秩序的环境中,商业生态的活力会自然地生根发展。
这段时间里被反复提及的“无事不扰”,含金量就在此处。所谓“无事不扰“,也很好理解,就是政府减少对企业的过度打扰,让企业专心做好自己的主业。像最近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罗文就表示,对不涉及安全、生命健康的行业领域,要建立无事不扰清单,最大限度减少入企现场检查。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8.0方案中开始推行的“检查码”制度,就充分体现了对这一部分的精简和优化。
无事不扰不仅仅要关照到减少不必要的检查、监管,也要政府收一收过度“帮扶”心态。比如说,有的地方政府抱着服务好民营企业的心态,今天来企业调研座谈,明天又让企业填几个表格,殊不知类似的“过度关心”增加了企业接待、报送等成本,也可能干扰企业正常运行和发展,各种帮扶政策也未必能切中企业需求。
当然,对民营企业的“无事不扰”,并不等同于政府“无为而治”,更不意味着职能部门可以当“甩手掌柜”。
恰恰相反,“无事不扰”对政府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个词后面还跟着“有需必应”四个字,特别是当民企遇到凭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更需要政府部门及时出手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目的也是一以贯之的,即为企业创造一个能够心无旁骛发展、自由成长壮大的环境。
前述上海“演艺星空间”的发展案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政府部门没有给企业提出过“管理要求”,但政府并非真的“不管”,而是在周边环境提升、公共安全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做足了“内功”,不仅让街区更加安全有序和干净整洁,也让更多观众能够也愿意安心来此观剧,享受文化活动的后续效应,由此带来观剧后留下的消费,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有了更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发展得更好,政府部门也能更好集中精力做好该做的事。
所以说,企业发展与政府行为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如何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其实更多考验的还是政府自身的“分寸感”——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在该隐身的时候隐身,真正做到进退有度,打破“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魔咒。
这份“分寸感”推进到哪一步才是合适妥当的?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特别是在产业变革期,外部环境和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规律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一时一地的“分寸感”未必适用于另一时一地,这就需要企业和政府多一些真诚的“沟通和互动”,少一些表演式的“关怀与感谢”。当企业基于实际情况提出了真问题,政府能够予以真解决,政商关系才能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更进一步说,政府不仅要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最好还能多些“前瞻思考”,想企业之未想,急企业之未急,把企业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前考虑到、解决好,可能会产生的需求和服务提前谋划布局好,用更主动的作为营造更“无感”服务,换来企业更笃定更专心的发展。
原标题:《上海音乐剧“宇宙中心”成功只因政府不管?无事不扰不是无为而治》
栏目主编:简工博 文字编辑:简工博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顾杰 林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