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又是一年的“人间四月天”。

2025年4月1日,是建筑师林徽因逝世70周年的日子。

以往的多年以来,这位被冠以“民国美女”“才女”之名的女性,在世人眼中是“太太的客厅”的女主人,是一段段浪漫故事的主人公。

直到去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才追授给林徽因迟到100年的建筑学学士学位,向世界宣告:林徽因是一位建筑师!

100多年前,林徽因远赴美国留学,因为建筑系不收女生,才“曲线救国”读了美术系,但她选修了建筑系的几乎所有课程,并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她的成绩好到什么程度?建筑系后来甚至聘请她做建筑设计课的助教。



回国后,林徽因与梁思成筚路蓝缕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她和丈夫长年奔走在穷乡僻壤,踩烂泥,坐驴车,住肮脏的小店,一点一点梳理中国建筑发展的脉络,恶劣的生活严重损害了她的健康,但她从未改变自己的选择。

林徽因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应县木塔、佛光寺大殿……中国许多珍贵的古建筑,都因她与丈夫梁思成及其所在的营造学社的努力而被铭记。

建国后,林徽因还成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办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



在今天,我们继续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林徽因——她以清醒的独立精神超越原生家庭的桎梏,在动荡年代坚守妻子与母亲的责任,并以纯粹的信仰守护着祖国的文化遗产。

林徽因的一生,超越了无数苦难,终于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01 超越原生家庭的伤害:是什么让一个女孩一夜长大?

在林徽因的故事中,一直有一个“隐藏人物”——她的母亲何雪媛。林徽因从美国留学回国后直到去世,她的母亲长期和她生活在一起。何雪媛急躁、喜怒无常,总是干涉、挑剔林徽因的日常生活,就如同林徽因生命中的负面情绪。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见,林徽因的原生家庭并非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样完美。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没有什么文化,也不擅家务,嫁进林家后不被丈夫公婆所喜爱,何雪媛在生了林徽因之后,又生了一儿一女,可都在幼年夭折了,后来林徽因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新妻子生下一女四男。从小不受宠爱,让林徽因很早就拼命学习,希望能让父亲注意到自己,也很早就承担了超乎她年龄所应承受的半个“长子”之责。



1925年12月24日,父亲林长民被流弹击中而遇难,这让林徽因在一夜之间长大了,她更加真实地认清了自己的处境,认清了生活的严酷。从此,她是是要对弟弟妹妹援之以手的大姐,是需要对母亲尽责的长女。

林徽因曾经对胡适说,在美国留学的三年,自己经受了苦痛的折磨,一点一点改掉了在北京被惯坏的毛病,“从理想主义阶段,走向了现实主义阶段”

是什么让林徽因超越了原生家庭的伤害和母亲负面情绪的缠缚?大概就是她的人生有一条更重要的主线——她的建筑事业。



02 超越妻子、母亲身份的束缚:在动荡年代坚守责任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婚姻常被视作“才子佳人”的典范,但鲜少有人提及林徽因在婚姻中的付出,甚至她还被误解为是一个“不会做家务”的人。

林徽因所承担的家务是超乎想象的,只有战争爆发前在北京北总布胡同居住的那几年,他们家里有佣人,在之后的生活中,林徽因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要以体弱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日常事务,要相夫教子,奉养老人,打理梁林两个大家族许多亲戚之间的往来关系……

女儿梁再冰回忆,妈妈堪称“一位非凡的女性”,她有着“慈母手中线”的模样,为孩子亲手缝制布娃娃,亲手做衣服。

即使在流亡中,林徽因依旧尽力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不论住在怎样简陋的房子里,她都会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做一点美化生活的事情。



流亡到四川李庄的那段岁月最为艰苦,林徽因不得不放下热爱的文学创作,将全部精力放在家务事上,全力以赴支撑着这个家。但此时她已经几次重病,甚至连续发烧一个月,从此再没有恢复健康的身体。

林徽因在给友人的信中写:“我每日一起床就开始洒扫庭院和做苦工,然后是采购和做饭,然后是收拾和洗刷……在困难的三餐中间根本没有时间感知任何事物,最后我浑身痛着呻吟上床,这就是一切。”

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林徽因依然见缝插针地完成了大量的工作。她林徽因躺在床上翻阅典籍,查找资料,为研究中国古建筑阅读了大量汉代历史,翻译了一批英国建筑学期刊上的学术论文,还关注着世界建筑界的新发展,撰写关于住宅建筑的文章,筹划战争结束后祖国的建设。



金岳霖曾送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副对联,“梁上君子,林下美人”,林徽因说:“什么美人不美人,好像一个女人没有什么事可做似的,我还有好些事要做呢!”

林徽因从未抱怨自己为人妻、为人母的辛苦,但她也从不让自己的心灵淹没在家务事中,她把心灵空间留给了诗歌、音乐、绘画,留给了她最爱的建筑艺术。

03 超越个体的苦难,永怀一颗赤子之心

林徽因的爱国情怀从未停留在喊口号上。

在美国留学时,她接受报纸的采访,说:“等我回到中国,我要带回什么是东西方碰撞的真正含义。令人沮丧的是,在所谓‘世界接轨’的口号下,我们自己国家独特的原创艺术正在被践踏。”

林徽因跨出国门最大的收获,就在于她在学习西方建筑体系的同时,认识到了中国建筑文明与研究体系的缺失极重要性,感受到了责无旁贷的责任,从此开启了一条充满荆棘而又硕果累累的道路。

1937年,她与梁思成发现唐代木构佛光寺,力证中华建筑文明的绵延,此举不仅是对学术的追求,更是对民族尊严的捍卫。



然而发现佛光寺的喜悦与战争爆发的消息同时到来,林徽因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我觉得我们现在做中国人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有决心才好……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

当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家一个一个失去,生活变得一贫如洗,健康状况也不客观,但他们好像满不在乎,仿佛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寒士精神”,无论生活沦落到怎样的底层困境,他们那股子精神头却始终傲然而立。

他们在李庄阴潮漆黑的小屋内,手不释卷地做着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和紧跟世界建筑发展趋势的大学问,尽管那时他们已深陷山穷水尽、断炊断粮的困境。

他们有太多理由,也有机会可以去美国,或者放弃中国建筑研究的事业去给有钱人盖房子,但是他们执拗地坚守在中国营造学社的阵地上,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准备投入新中国的建设。



林徽因的信仰朴素而炽热,在清华建筑系的课堂上,她告诉学生,“建筑是民族精神的容器”,在战火中保护古建时,她坚信“文化的根脉不灭,民族便有重生之力”。这种信仰,成为她毕生的坚持。

结语:有大格局,方能超越苦难



林徽因能超越原生家庭的伤害,超越女性身份的局限,超越命运加诸在她身上的一切苦难,皆因她心中的格局,对祖国对事业的那份单纯的热爱。

女儿梁再冰小时候,梁思成和林徽因出门考察古建筑常常不在家,梁再冰说:“爸爸妈妈有一个比我们的家更广阔的世界,我们这个家,大概只是他们那个很大的世界的一个角落吧。”

林徽因去世后,70年的光阴倏忽而逝,这位在时代洪流中坚守本心的觉醒者,已经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精神坐标。

参考资料

《林徽因传》(张清平 著,出版社:中华书局)

《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梁再冰 口述,于葵 执笔,庞凌波 潘奕 整理,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