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每年的4月1号,有人记得是愚人节,有人会想起他。

2003年,他从楼顶一跃而下。

谁也不知道具体是因为什么,有人说是感情问题,有人说另有隐情。

但到现在,大家只想记得他的好。



一、孤独少年

也许,张国荣后来会以那样的方式离开和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1956年,张国荣诞生于香港的一个家庭。

这个家庭虽富裕,却情感疏离。

父亲是知名裁缝,很多明星都会来他家做衣服。



家里的孩子很多,他排行老十,也被叫做十仔。

也正是因为子妹众多,他打小起就没有得到很多的关爱。

13岁时,还是个半大孩子的他,便只身附英留学。



那时的他大抵也不会觉得自己会进入娱乐圈,而且还会发光发热。仅对设计情有独钟的他因而攻读纺织专业。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77年大一时。



父亲突然中风,张国荣只得匆匆返回香港照料家中事务,学业也因此被耽搁。

在一次偶尔的机会下,他偶然参加亚视主办的一歌唱比赛,

不曾想一首《American Pie》就直接征服所有人,一举获得香港区亚军,自此签约出道,顺利得不能再顺利。



更让他没想的是,这仅是昙花一现。

拿下亚军的他发表首张专辑后,销量低得惨不忍睹。

为了生存,他白天在酒吧驻唱,晚上摆摊卖鞋,这段经历让他更加深刻体会到现实的残酷,直到《风继续吹》的发行。



二、舞台巨星

若《风继续吹》的深情演唱使他初露头角,那1984年的《Monica》则是他的蜕变。

那时这首歌风靡全港,成为首支同时斩获十大中文金曲和十大劲歌金曲的舞曲,彻底终结了他七年的冷遇。



那时的他,风光无两,无论各大明星,还是贩夫走卒,都对他爱得不行,人人都亲切地唤他一声哥哥。

那一年他在红磡体育馆接连开唱12场,是第一个打破香港艺人首次个唱纪录之人。



舞台之上,张国荣勇于尝试中性造型与戏剧化表演,虽引发争议,却为华语流行文化开拓了新的审美维度。

到了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张国荣的职业生涯进入全盛期。



他推出了《无心睡眠》等经典,是中国第一个位打入韩国市场的粤语歌手。

而在电影领域同样非常拿得出手,他主演的《英雄本色》、《阿飞正传》、《霸王别姬》等作品,至今仍是华语影史的标杆。



据说拍摄《霸王别姬》的时候,他提前半年前往北京研习京剧。

每日练功超过了十多个小时,旁人都生怕他因此练坏了嗓子。

果不其然,电影一出,惊艳四座。



很多人说,《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的灵魂都附在了他的身上,程碟衣就是他。

银幕之外,他的私人生活走向也是让人没想到的。

或许很多人都想过,哥哥这样的男儿,得是多优秀的女子才能配得上。



让人没想到的是,1997年,他在复出演唱会上,公然致谢伴侣唐鹤德

他很勇敢,是华语娱乐圈中第一个敢泰然直面同性情感的艺人。

媒体对此大肆炒作,但他始终拒绝妥协。



爱一个人,本就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

可是这么勇敢的人,怎么就以这么仓促的方式结束自己了呢。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从楼顶跃下,终年46岁。



彼时非典疫情肆虐,数万市民无视防疫禁令聚集悼念,白玫瑰铺满了酒店外墙。

那一次,成为千禧年后最具冲击力的集体记忆之一。

而直至如今,唐鹤德也没有再娶,遵守着当初立下的承诺。



三、为什么这么年了,大家依旧怀念?

张国荣的影响力早已远超出娱乐范畴。

可说这么说,是首位将偶像与艺术家身份融合在一起的华人明星。

音乐上,他推动了粤语流行曲国际化,在电影中,他又以细腻演技打破商业与艺术的壁垒。



1995年他的专辑《宠爱》全球销量破百万,韩国粉丝还为他成立首个海外歌迷会。

就连《春光乍泄》在阿根廷拍摄期间,当地媒体都会称他为“东方马龙·白兰度”。



在那时的香港的娱乐圈,很多人都受过张国荣的提携。

张卫健初入行时因经济拮据向他求助,他不仅提供资金,更将其推荐给唱片公司。



古天乐早年因负面新闻遭抵制,他公开力挺:“给他时间,他会证明自己。”

更为深远的是,他的个人选择也在慢慢推动着社会观念革新。

2000年《热·情演唱会》中,他身着裙装、长发及腰,挑战性别刻板印象,一改往日温润的形象。



尽管当时舆论两极分化,但《时代周刊》盛赞其打破了东方传统审美的局限。

后来这场演出,也被大家公认是中国演唱会的最高水准。

2023年香港红磡的《继续宠爱·二十年》音乐会,陈松伶、郭富城古巨基等明星纷纷深情献唱。



2025年3月,杭州演艺红星剧院内,一场名为“风继续吹”的纪念音乐会悄然举行。

舞台没有歌手,只有弦乐重绎《我》、《沉默是金》等经典。



观众席上,有人低头拭泪,有人轻声跟唱。

这是张国荣逝世22周年。

22年来,纪念形式不断演变,从出事酒店外的鲜花堆砌,到全球同步直播的虚拟演唱会。

唯一不变的是,大家都还在想念。



然而,每年对哥哥的纪念背后仍是未解之问。

为何一个追求完美的人选择在最辉煌时离开?

为何他的艺术生命力反而因死亡而愈发蓬勃?

或许正是应了那句,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