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我国对那些在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们进行授衔。等级最高的是元帅,而将官军衔分为四个等级,最高的是大将,最低的是少将。校官也分为四个等级,最高的是大校,最低的是少校。

据统计,在1955年,获得将官军衔的开国将军,大约有1千多位。他们不仅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还是国防建设,军队建设的骨干力量。

都知道,在1955年评选军衔的三大标准,对革命的贡献,战功,以及革命资历。

如果达到了这三个标准,并且在全军属于是佼佼者,那么,获得的军衔肯定不低,达到了元帅的标准。

如果对革命的贡献大,战功赫赫,但资历一般。像这种情况,授予大将军衔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大将之首粟裕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是一位拥有元帅战功的开国大将。



为此,粟裕将军也被世人一致公认,是军衔授低的开国将军。

其实,在1955年,除了粟裕将军以外,还有三位将军,是被大家一致公认军衔授低的开国将军。那么,他们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第一位尹先炳,他是第二野战军的主力战将,因个人的战术指挥能力突出。在1949年全军改编的时候,尹先炳作为第16军的首任军长,率领这支部队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江浙,进军西南,解放贵州,消灭宋希濂兵团,为加快西南地区的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按理来讲,在解放战争时期任职军长的将领,在1955年大多数都是获得了中将军衔,更何况尹先炳还是第二野战军的主力战将,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诸多因素加在一起,授予中将军衔,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要知道,第二野战军的九位主力军长,全部都是中将军衔,只有尹先炳是大校。

为何会如此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第16军军长尹先炳犯了生活方面的错误,从而导致错失中将军衔。



第二位萧克,他在1955年是获得了上将军衔,是新中国的第一上将。

萧克将军之所以被大家公认,是军衔授抵的开国将军。

主要是因为?曾经与他职位一样的将领,在1955年都是获得了元帅军衔,只有萧克是上将,差了两个级别。

要知道,在红军时期,萧克是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作为同期的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在1955年是获得了大将军衔。

抗战时期,萧克是八路军120师的副师长,而作为同期的副师长聂荣臻与徐向前都是元帅军衔。

这样一比较,萧克授予上将军衔确实有点低。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原因一:萧克是从中央红军转到红二方面军的,因此,他不能够成为红二方面军的代表,竞选大将军衔。

原因二:萧克在关键时刻站错队,所以说人生的选择很重要。

原因三:在最重要的解放战争时期,他没有像聂荣臻那样,成为某个野战军的司令,也没有像徐向前那样,领导一方的解放战争。



第三位贺晋年,他是来自陕北红军,曾参与了陕北红军的创建,是属于陕北红军的骨干力量。

要知道,陕北红军的创建者刘志丹与谢子长都为革命事业牺牲了,而见证革命胜利的陕北红军代表人,有高岗,阎红彦,外加贺晋年

想必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高岗在1954年逝世,阎红彦离开了部队,负责地方建设。

这样一来,作为陕北红军的代表贺晋年将军,授予上将军衔,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可最后,他只获得了少将军衔,而这上将头衔,最终给了不在军中任职的阎红彦。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贺晋年错失上将了呢?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受到高饶事件的牵连,从而与上将无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