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枝香气馥郁的奇卉异葩,她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文化根脉和历史记忆。川沙是沪剧源头“东乡调”的起源地之一,在刚刚获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奖项的川沙戏曲艺术展示中心,沪剧的起源与发展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点击查看清晰大图
从“东乡调”走向大舞台的沪剧
沪剧是独具上海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沪剧旋律平稳舒缓,清新自然,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韵,并在长期发展中融入了丰富的曲调,使其既具有抒情性,又有叙事性。
沪剧是浦东人的娘家戏。根据有关文献资料显示,早在清代,浦东川沙俚人田间耕作,哼唱乡土气息浓郁的“东乡调”,可谓沪剧的萌芽期;后经“花鼓戏”、“滩簧、申曲”以及川沙人丁少兰等一代沪上名角的发展,建国后成立的川沙沪剧团,至今已排演了30余部传统或原创大戏,创演二十多部沪剧小戏和相关曲艺节目,新世纪后,川沙的沪剧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已成为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
戏曲和建筑相辅相成
于2018年开门迎客的川沙戏曲艺术展示中心,从各角度全面展示沪剧在川沙、在上海的发展及历史。展馆所在的老建筑曾经是始创于清朝的“陈养和堂”创始人陈彩勤的宅院。因当时中药生意兴隆,陈彩勤便花钱置业,建了这座独特的小洋楼。如今已经成为川沙人民听戏、看展、抚今追昔、交流沟通的一个重要文化阵地。
这座建筑位于北市街,此处是川沙古镇的核心地段。展示中心由沪剧展示中心、越剧艺术展示馆、仿古戏台、听戏区等构成。进入正门,只见高5米的仿古门楼建筑,飞檐翘角,紧接着就是宽4.5米,高3米的“照壁”,照壁上刻有京剧艺术大师尚长荣的题字,繁体艺术字与古色古香的影壁相结合,突显了历史的痕迹感。
川沙戏曲艺术展示中心正中是120平方米的演出场地,参观者可在此品茶、听戏、休憩;位于建筑中心的戏曲舞台极具江南民宅风格,台面宽敞,坐在台下任何角落,皆可将舞台演出一览无余。舞台右侧墙面上海有戏曲类砖雕,展现《红楼梦》《何文秀》《牡丹亭》《霸王别姬》《芦荡火种》《雷雨》等戏剧中的经典画面。
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展示中心重点打造了“沪剧展示馆”,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馆内还通过声、光、电演绎沪剧《雷雨》,将真实的建筑模型与虚拟人物影像进行完美对接,带给参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对比。
馆内还开辟了越剧展示馆,以场景还原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当年的戏台,让越剧各流派于此地寻根溯祖,回归本源。展示馆还通过戏曲服装、经典曲目越剧腔模拟等沉浸式体验,让参观者感受越剧文化。
川沙戏曲艺术展示中心不仅是静态的展示场所,还经常举办各类戏曲演出和文化活动,比如定期开展“川沙戏曲大舞台”“戏曲名人大讲堂”等活动。此外,展示中心还设有互动体验项目,让观众亲身参与戏曲表演,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古色古香的影壁、飞檐翘角的戏台、朴素典雅的砖雕、丰富饱满的内容、精致多元的设计……在此地,戏曲文化和空间艺术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文:西门
图:川沙古镇
编辑:杨延超
特别声明
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出现未署名的原创图片或文字,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权利人联系授权及稿酬事宜。热忱欢迎权利人与编辑部联系署名授权、稿酬等事项。
推文内容信息供参考,以现场实际情况为准。
邮箱:simonedeb@163.com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