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呼吸困难
是心脏问题还是肺病?
哪些人群更易患瓣膜病?
换瓣后还能运动吗?
3月28日,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陈翔,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许翌炜做客福建卫生报《大医生开讲•厦门名医名科》直播间,为观众解答关于心脏瓣膜病的相关知识。
(点击图片观看直播回放)
截至目前,本场直播全网观看人次超30万。
呼吸有问题,可能是心血管疾病
“我以为是呼吸出了问题,没想到却是心脏!”上了年纪的李大爷(化名)因长期气喘、咳嗽、呼吸困难,辗转于多个呼吸科门诊却始终不见好,甚至出现了睡觉被憋醒,坐起来才能呼吸的情况。于是他前往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最终确诊为严重二尖瓣病变。
陈翔为李大爷施行药物治疗配合微创介入手术,修复了他的二尖瓣问题,又通过电复律治疗,将李大爷患有的房颤成功逆转为窦性心律。术后,李大爷的心功能显著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完全缓解。
“很多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第一反应往往是‘肺部出问题了’。然而临床数据显示,40%-60%因呼吸困难求医的患者,其根源却是心血管疾病。”陈翔说。
如何区分普通疲劳与瓣膜病引发的乏力?
心脏瓣膜病是瓣膜功能异常的疾病,“如果心脏是房子,四个心腔就是四个房间,而心脏瓣膜就是连接各房间的单向门,决定了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方向。门关不严,就会导致反流,门打不开就会导致狭窄。”许翌炜表示,如果出现头晕、眼前黑蒙,也可能是瓣膜病征兆。
瓣膜病患者常常伴有活动后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胸痛、晕厥或心悸等症状。若疲劳与体力活动明显相关,且休息后不缓解,需警惕心脏问题。听诊发现心脏杂音是重要线索,建议进一步行心脏彩超明确诊断。
二尖瓣病变的常见原因及易患人群
陈翔指出,二尖瓣病变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其易患人群及常见病因如下:
●二尖瓣狭窄:主要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因风湿热导致瓣膜增厚、粘连,多见于青中年人群;少数老年患者因退行性钙化引发狭窄。
●二尖瓣反流:原发性反流常见于老年人,因退行性病变(如腱索断裂、瓣叶脱垂)导致;继发性反流则与心脏基础疾病相关,如房颤、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等,此时需优先治疗原发病(如控制心衰或心肌病)。
开胸手术VS微创介入
高龄患者只能“保守治疗”吗?
“我做完手术之后,还能打网球吗?”在许翌炜的日常门诊中,一位80岁高龄的患者,平时有打网球的习惯,最近打网球有些力不从心,担心做完瓣膜置换手术后无法再进行体力运动。
“放心,做完手术你肯定能比之前打网球的状态更好!”许翌炜表示,过去高龄且心肺功能差的患者,因无法耐受开胸手术,常被迫选择保守治疗,导致生活质量持续下降。
但微创介入技术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局面,比如二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只需在腿部的股静脉穿一个口,伸进管子,将夹子放在二尖瓣脱垂或者是反流严重的地方夹住,就能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创伤更小,更适合高龄患者。
“零件坏了,不必报废整个发动机”,瓣膜病变仅是心脏的“小故障”,微创介入可精准修复,延长患者的寿命并显著提升生活质量。
加入卫生报心脏健康交流群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承办单位: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廖淞荷
导播:周千艺 摄影:郑波
摄像:章立强 陈昶晔 郑波
直播助理:陈筱蔚
编辑:菲菲
审核:黄美辉、刘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