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一项研究,分析了2010年至2023年间美国长跑赛事(包括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中发生的心脏骤停事件。
这篇文章是个续集,前面有个研究对2000-2009年间马拉松运动员心脏骤停事件进行了分析。
这篇则收集了随后2010-2023年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和上次的结果进行对比。
现在马拉松越来越流行了。尽管大流行期间很多比赛都减少了,但在2010-2023年间,美国还是有超过2900万名参赛者完成了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比赛,约为2000-2009年期间人数的3倍。
这篇论文有三个主要发现:
一,心脏骤停的发生率稳定
在2010-2923年的参赛者中,共记录了176例心脏骤停事件,发生率约为每10万名参赛者0.60例,与2000年至2009年期间的0.54例/10万名参赛者相近,表明心脏骤停的发生率保持稳定。
二,性别差异
男性跑者的心脏骤停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占86%。
另外,全程马拉松赛事中的心跳骤停发生率高于半程马拉松。
三,死亡率显著下降
尽管心脏骤停的发生率未变,但相关死亡率下降了一半(从71%降到34%)。这可能归因于赛事组织者改进了紧急医疗响应措施,如在赛道上部署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和培训志愿者进行心肺复苏(CPR)。
比如,在有详细调查的36例心脏骤停事件中,均由旁观者实施了心肺复苏(CPR);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缺失的情况(共3例,占8%)仅发生在死亡者中。
研究还发现了心跳骤停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疾病:在有明确调查结果的病例中,冠心病是最常见的病因。
这个结果和上次不一样,上次分析是肥厚性心肌病更常见。那时候检测手段不像现在这么全面,不少诊断是称一下心脏,重量超过范围就简单粗暴地定为肥厚性心肌病了。而现在可以更准确地查出病因。
文章中还有两个有意思的点:
1,被救活的跑者年龄偏大。
在128名有完整信息的心脏骤停者中,活下来的人平均年龄更大(47.6岁),而死亡者的平均年龄为34.4岁,差异明显。
原因可能是年龄大的跑者心跳骤停多为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了,冲刺时相对供血不足而已,躺平了供血能够跟上。而年轻人多为肥厚性心肌病,一下子更难救活。
2,长跑心跳骤停的风险比其他一些运动低。
心脏骤停的风险估计为每近17万名参赛者中发生1例,风险明显低于其他一些类似运动,比如休闲铁人三项选手每近6万人中就有1例心跳骤停。
文章分析说,马拉松长跑多为持续的中等强度运动,而铁人三项比赛除了有游泳所带来的独特生理压力外,通常还涉及比长跑更剧烈的高强度运动冲刺。
这篇研究也支持“运动强度”是决定心脏骤停风险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在比赛的最后四分之一阶段,即选手临近终点线、通常会加速冲刺的时段。
这些观察结果提示:针对年龄较大的长跑选手要预防心血管疾病。
上次写过一个半程马拉松赛事上两名心跳骤停的跑者都是已经有了冠心病症状但自己没有重视(见:)。
最后,总结一下这篇新研究的结论:
尽管参赛人数大幅上升,美国长跑赛事中的心脏骤停发生率仍保持稳定。然而,心源性死亡率显著下降。在有足够因果数据的病例中,冠状动脉疾病是最常见病因。快速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及时使用可能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因素。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