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马在3月份正式宣布与华为展开合作后,BBA三家已悉数牵线华为,至此,高端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基本都与华为进行了捆绑。
毫无疑问,BBA三家的入局,旨在推动新能源板块的进一步突破。数据显示,去年宝马、奔驰、奥迪三家销量分别为82.5万辆、76.5万辆以及61.1万辆,三家销量均有不同程度下滑,这主要源自于新能源板块的乏力,在燃油车领域,BBA依然掌控着绝对的话语权。
但是,市场趋势的推动仅仅反映了合作的短期利益。从整个长期发展的层面分析,BBA与华为的牵手合作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技术生态重构、全球化竞争格局调整以及传统豪华品牌本土化转型的必然性。
以技术生态重构视角切入,BBA的核心优势在于机械制造、底盘调校和品牌积淀,但在智能化领域存在一定短板。例如,宝马的i3因“油改电”平台被诟病智能化落后一代,奥迪的纯电车型也难以满足中国用户对车机系统的高要求。
华为则凭借鸿蒙操作系统、ADS高阶智驾、V2X车路协同等技术,为BBA提供了“数字化工具箱”。这种合作本质上是“工业文明”与“数字文明”的互补,BBA补齐智能化短板,华为则借助豪华品牌验证技术成熟度并扩大生态影响力。
基于本土化转型,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在于消费者对智能化的接受度极高,且对本地化功能如车机互联、语音交互、智驾等要求严苛。尤其是特斯拉FSD入华的水土不服,清晰地呈现了海外技术应对中国复杂路况时的尴尬,这一背景下,BBA牵手国内相关公司成为了更理智的选择。
譬如,BBA通过与华为合作,不仅可以提供更贴合中国路况与国内用户习惯的智能技术,还可以快速推出符合中国用户习惯的产品,如宝马接入鸿蒙生态后,用户可通过华为手机实现远程控车、智能家居联动等功能,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粘性。这种本土化策略不仅巩固了BBA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还可通过“技术特供”实现了差异化竞争。
华为的定位类似“智能车时代的博世”,通过输出全栈技术如芯片、算法、系统等构建行业标准。例如,奥迪全系车型搭载华为ADS 3.0智驾系统,成为首个将高阶智驾规模化落地的豪华品牌。这种合作模式使华为逐渐掌握智能汽车的核心话语权,而BBA则从“技术主导者”转变为“生态参与者”,反映出汽车价值链从硬件向软件迁移的趋势。
此外,对BBA而言,合作不仅是应对中国市场的权宜之计,更是技术反哺的长期布局。例如,华为的EE架构和智驾方案可能通过BBA车型进入欧洲市场,帮助后者加速智能化转型。而对华为来说,与BBA合作是突破西方技术封锁、实现全球化的重要跳板。正如华为与宝马合作后,其鸿蒙系统有望借道豪华品牌进入欧洲,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对于合作,有网友评论“都合作了等于都没合作”,这一观点虽反映了合作可能导致的同质化风险,但其结论过于片面。
BBA与华为的合作并非完全同质化,三方与华为的合作具有明显的差异。例如,奥迪全面引入华为ADS 3.0智驾系统,同时据奥迪中国总裁罗英瀚透露,奥迪正在通过全球技术平台融入中国特有的功能和技术,比如将华为ADS智驾系统引入PPC、PPE平台,其合作程度最深。
其次,宝马聚焦鸿蒙生态整合,侧重车机互联与用户生态适配。而奔驰初期仅试水华为HMS For Car服务,智能驾驶或将选择与Momenta合作,体现出了策略差异。
这种分层合作既保留了品牌调性,又通过技术模块的差异化组合避免同质竞争。华为技术的渗透程度(即“含华量”)正成为车型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例如,问界M9因高“含华量”成为50万元以上销量冠军,而BBA车型的“含华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其市场表现。这种标尺化竞争反而可能加剧品牌间的技术博弈,而非消弭差异。
中国消费者对豪华车的需求呈现“双重性”,既看重BBA的品牌溢价,又追求华为的智能化体验。例如,25%的宝马车主使用华为手机,合作后可通过鸿蒙生态增强用户粘性。这种需求分层使“合作”成为满足多元化诉求的必然选择,而非简单的趋同。
对于目前的新势力高端新能源而言,华为与BBA的合作可能催生“新豪华”定义,即传统机械性能+顶级智能化=下一代豪华车标准,这种模式若成功将挤压纯电动新势力和其它豪华品牌的生存空间。
有文说
BBA牵手中国的科技公司是必然,但胜负未定。
BBA与华为的合作是智能化浪潮下的必然选择,其意义远超短期市场迎合,涉及技术生态、全球竞争和行业规则的重构。对于BBA而言,如何在技术借力与自主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考验。而这场合作的终局,或将决定智能汽车时代“豪华”话语权的归属。(汽车有文化 欧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