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文 /林鸿东

荻花洲附近的海面,有座鳄鱼屿。

鳄鱼屿,又称白屿,其形如鳄鱼。这是当前所能找到的关于鳄鱼屿的常见说法。由于鳄鱼屿知名度较高,我想地方志文献中应该也会有记载。特意专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明清地方志书中,均无鳄鱼屿说法,只有白屿的记载。

关于白屿,目前找到的最找的记载是明弘治三年的《八闽通志》,仅有一句话:“白屿在仁德里十三都”。“ 仁德里十三都”在哪?在“仑上、下店、萧厝、苎溪铺”,现都在同安区境内。这个仁德里十三都,很可能是“翔风里十三都”之误。“翔风里十三都”在哪?就是凤翔街道一带,内陆部分有“普陀、洪厝、文崎、洪前”,滨海部分有“刘五店、射埔、东界、浦南城”。与现鳄鱼屿的位置吻合。

清康熙时期的《大同志》有涉及白屿的记载,具体为:“白屿,在县东南翔风十三都,广四里。县治二水夹流入海,俱经丙洲、白屿南下。”《大同志》的记载,证实了《八闽通志》的“仁德里十三都”实为“翔风里十三都”之误。白屿称“广四里”,丙洲称“广二里余”,当时的白屿比丙洲大接近一倍。

清光绪时期的 《同安县志》称:“白屿,在翔安里十三都,周广四里。县东西二溪之水夹流而行,由是屿入海。屿两头昂起,状如双鲤朝天,中间低伏,望之若与海平。有清泉一泓,渔人常于此汲焉。”有意思,志中认为白屿“两头昂起,状如双鲤朝天”,并没有说到形如鳄鱼,民间要有俗称,也是称为双 鲤岛,不太可能是鳄鱼屿。清光绪时期的《马巷厅志》记载与《同安县志》相同。也就是说,一直到清末,无论是县志还是厅志,都没有出现鳄鱼屿的字眼。 清光绪 《同安县志》还记载道:“白屿甘泉,在翔风里白屿,国朝(清)侍卫高华松祖墓前。其味清甘,可以试茶,大旱不涸。”我去过今天的鳄鱼屿,见过屿上的高氏祖墓(《刘五店志》称为高嗣本墓),也见过高氏祖墓前的甘泉。甘泉早被做成水井,现称为将军井。从这点看,志中的白屿确定就是今天的鳄鱼屿。

民国版的《同安县志》则让人迷惑,一是白屿的介绍沿用了清光绪时期《同安县志》与《马巷厅志》的说法,二是关于白屿甘泉的介绍,同样也沿用了 《同安县志》的说法。但奇怪的是,在宝珠屿之后,民国版《同安县志》增加了一条关于鳄鱼屿的介绍,具体内容为:“鳄鱼屿在后边乡之前,刘五店之后,产银鲳鱼,味极鲜美。”—— 这当是鳄鱼屿之名在地方志中的首次出现。从民国版《同安县志》看, 鳄鱼屿的位置与白屿相似,却并非白屿。难不成,白屿附近,还有一座盛产银 鲳鱼的小鳄鱼屿?或者,它只是没有亲身到现场考察的撰志者的一次失误。

无论如何,今天的鳄鱼屿确实就是明清时期屿上有甘泉的白屿。至于,它又是什么原因,什么时候,从状如双 鲤 朝天变成状如双鳄且与朱熹传说相关的鳄鱼屿,这就需要进一步的了解了!




清光绪十一年《同安县志》所载“白屿”


清光绪《马巷厅志》记载中的白屿


民国《同安县志》记载中的白屿与鳄鱼屿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