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和青春期的大孩子又拌了几句嘴。

根据以往经验,一谈到学习我俩十有八九会闹点小别扭,所以我跟大宝说话时都是小心翼翼的,用和风细语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我一没批评,二没指责,只是好心提醒了她几句。

就这样千小心万小心,大宝还是不高兴了。

她说,我每次在她的房间待,她都会感觉不自在,有压力。

啊,这,我怎么她了?那我走?

我不过是提醒她,既然写了数学题,别忘了对照一下答案。这样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做到有的放矢。还有之前她写的英语卷,也顺便对照一下答案吧。

就这样简单的几句话,我语气温和,没有唠叨,我自认为没什么问题。

没想到还是给这个大孩子带来压力了。

我也是无语了。



更让我无语的事还在后头。

我问大宝,为什么她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她想了想,说可能是我以往对她的指挥有点多,让她一会儿干这个,一会儿又让她干那个,她觉得被我指挥了,这种感觉她不喜欢。

她说,这可能是创伤后应激反应吧。

What?这个词用在这里恰当吗?

对上面这个名词,我虽然了解不多,但我隐约觉得,大宝用在这里有点不合适吧?

我们俩讨论了几句,谁也说服不了谁。

大宝后来说,我应该语气更委婉一些,比如,可以把答案对照一下吗,一会儿别忘了改正一下错误啊。

我一听就有点接受不了了,我刚才的语气有什么问题吗?本来学习就是她的事,我督促一下,提醒一下就可以了,合着她自己该做的事她不做,还得让我小心求着她去做是吗?

做人怎么能这样,对父母要求这么高,对自己要求却那么低!

我提高声调,表达了我的想法,然后,我不想多说什么,离开了她的房间。

是的,那就是我的真实感受。

她自己分内的事不做,尽管我要求她很多次了,老师也是这么要求的,现在她却要求我谨小慎微地哄着她去做,这是什么道理?

我真的有些无语,以及生气。



我为什么会提醒大宝,实在是因为,这个大大咧咧的孩子,对待学习总是有始没终,不重视改错与总结,导致成绩总在原地踏步。眼看就要进行中考前的第一次模拟考试了,她前一天说要努力,第二天真就努力了一下,可是这一小下,真的不够呀。

拿昨天写的数学卷来说,大宝说她写得差不多了,还用略带埋怨的语气说,她以为我会表扬她,我会高兴一些。

我想说,这真的是个马上要参加中考的孩子吗,原来内心是这样的脆弱,努力一下,就需要我大大地表扬一番。

其实我表扬她了,说她做得不错。可能我的表扬有点轻描淡写,我的喜悦也没有那么明显,没达到大宝的预期。

可她的那点努力,真的不够看呀。且不说卷子没写完,我稍微扫了一眼后面的大题,大宝写得特别简单,还振振有词地说就是那样的。这是糊弄我没参加过中考还是我没看过初中数学解答题?

仍旧不订正,不改错,只是简单地写一写,这点努力就感动了她自己。在我看来这点努力都不够看的。

她总是这样,我也总是期待她能做出大一点的改变。

也许这就是我们争吵的原因,我们关注的点,不在一个频道上。



我生了一分钟的气就想开了,没必要。虽然我是好心,但确实没带给大宝好的感受,这点我承认,但我也知道,我不必过于自责。

孩子的问题,需要她自己去解决,而不是我在这里自责。

《P.E.T.父母效能训练》中说,父母们都落入了一个陷阱,即本该归属于孩子的事情,父母们承担了解决问题的责任,甚至一些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后,为此自责不已。

是的,大宝的问题,我应该鼓励她去解决,而不是立刻指出问题,要求她去执行。也许这就是导致问题反复出现的原因吧。

孩子出现问题,妈妈们别太自责,弄清问题归属,才能解决问题。

大宝知道我生气了,后来给我发消息道歉,她说如果她知道真实地说出想法会让我不高兴,她就不说了。

问题是在这里吗?

我欢迎她说出她的真实想法,省得我猜来猜去。

我反思了自己,虽然我自认为我很谨慎,很照顾大宝的心情,但是,大宝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可我还能怎么做呢,再多的,我有心无力了。

我累了,我不知道还要怎么和她好好说话,还要怎么帮助她,也许一句话不说是更好的选择。

我明白,不说比说更难。

大宝进入初三以来,我确实说的少了。她的每次小测,考得好坏我基本不发表评论,只是鼓励她,告诉她我可以和她一起想办法。

但是,人家从来不寻求我的帮助,好像也不稀罕我的方法。

这不,我提醒她几句,她还觉得我在指挥她,还说对我有创伤后应激发应。

我想,是时候把嘴巴再闭紧一点了。

亲爱的孩子,那学习这件事,我就暂时帮到这里了。以后的学习路,你不开口,我不发表意见,你若需要帮忙,我一定在。

就这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