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现役“侧卫”系列战机,起源于苏联时代苏27家族,历经三十余年完成从“学生”到“领跑者”蜕变。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发展路径,中国打造出全球规模最大、性能最先进的“侧卫”机群,更在航电、武器上实现了对俄罗斯的全面超越。
(中国歼11战机大象漫步)
师承俄罗斯—技术引进与国产化突破
20世纪90年代,中国从俄罗斯引进首批苏27SK/UBK战机,后续追加采购至76架,奠定了三代机发展基础。与印度单纯组装苏30系列战机不同,中国选择“吃透技术”路线:
(中国苏27SK战机)
1.国产化升级:通过歼11A组装生产,逐步替换俄制部件,最终实现歼11B的全面国产化,搭载涡扇10发动机和有源相控阵雷达,解决了苏27的“软骨病”和航电短板。
2.多用途拓展:借鉴苏30MKK设计理念,中国发展出歼16重型多用途战斗机,其载弹量达12吨、作战半径1500公里,远超俄制苏30SM和苏35,被誉为“最强侧卫”。
3.逆向创新:通过逆向研究乌克兰提供的苏33原型机,中国独立研发出歼15舰载机,并衍生出歼15T(弹射型)和歼15D(电子战型),填补了俄罗斯未能实现的舰载机升级空白。
(中国歼15T弹射型舰载机)
性能全面领先—中国“侧卫”先进性集中体现在两大领域
1.航电系统跨代:歼16移植了歼20的第五代航电架构,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和高速数据链,可同时追踪20个目标并引导霹雳15导弹(射程500公里),远超俄制苏35的无源雷达。
2.电子战能力独步全球:歼-16D作为全球首款“侧卫”家族电子战机,配备4个大型电子吊舱,可压制敌方雷达并引导反辐射导弹,而俄罗斯至今未有同类机型。
(中国歼16D电子战机)
大国重器,守护长空—中国航空的体系化崛起
通过歼11BG等改进型号,以低成本实现了苏35的大部分战力。从苏27引进到歼16D全球领先,中国“侧卫”逆袭不仅是单一装备胜利,更是体系化军事工业的缩影,它标志着中国已从“仿制者”蜕变为“规则制定者”。目前中国现役“侧卫”系列战机总数约750-850架,未来,随着歼35隐身舰载机的加入,“侧卫”家族将继续与五代机并肩,守护祖国碧海蓝天。
(中国歼11BG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