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3月29日,特朗普总统表示,美国百分之百会得到格陵兰岛,并且不排除使用军事手段的可能性。



此话一出,欧洲哗然。理由都不用讲:美国真要对北约盟友丹麦下手的话,北约这个盛极一时的军事联盟,自然是不攻自破了。联想以前,特朗普总统曾多次提到,要退出北约。显然,北约已经成为美国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了。那么,美国到底为什么决定放弃北约呢?

首先,欧洲松散的战备状态,已无法支撑美国利用北约进行大国竞争的需求。据北约2023年报告,欧洲仅有15%的部队能在30天内完成部署,而美军太平洋司令部要求72小时全球反应能力。这种速度差在北极博弈中尤为致命。此外,北约自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逐渐将欧洲防务边缘化。美国将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亚太,导致欧洲军事基础设施长期停滞,军队训练水平滑落,军工企业消亡。尽管北约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展现了“外科手术式打击”能力,但这建立在数十年中东地区后勤布局的基础上,而且,进攻阿富汗时,还利用了中亚的军事基地。



反观欧洲,北约已有25年未在此方向部署过成规模的美军作战集群。即便近年频繁军演,其规模也从未达到师军级的对抗演习,与二战时期德国仆从国部队动辄数十万人的集结相比,差距悬殊。更致命的是,北约30个成员国的军队本质上是分散的“准军事民兵”。各国指挥体系、后勤标准、作战理论均自成一体,所谓“北约标准化”不过是虚名。例如,德国机械化部队与波兰步兵师的协同效率,可能比1941年德军与罗马尼亚仆从军的配合更差——后者至少共享同一套铁路轨距。

其次,北约真要对阵俄军必定解体。北约潜在的模拟对手一直是莫斯科。且不说现在俄军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具备毁天灭地的功能,令欧洲大部分的成员国根本不可能为了美国的利益,而和俄军同归于尽,也不说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已经是欧洲的经济支柱之一。只说在常规力量的对抗中,北约中军力仅次于美国的土耳其,却是联盟的最大变量。



2016年未遂政变后,土美关系降至冰点之际,土俄关系则实质性改善,其在黑海、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已与北约产生战略分歧。安卡拉不可能为北约利益与俄军正面冲突,反而可能成为掣肘。这种内部博弈揭示北约“集体防御”原则的脆弱性:当成员国利益冲突时,所谓“第五条款”不过是纸面威慑。

最后,美国要豪赌21世纪的北冰洋。对于美国而言,20世纪全球的经济及政治重心是大西洋,北约应运而生;21世纪全球的经济及政治重心已转移到太平洋,作为这种转移纽带的北冰洋就有了特别的战略意义。而为了控制北冰洋,北约“集体安全”承诺与美国的单边行动需求存在根本冲突。



在格陵兰岛问题上,丹麦作为北约盟国强烈反对领土变更,但特朗普仍威胁使用军事手段。这种对盟国主权的漠视,折射出美国对北约的认知已从“战略工具”降级为“战术选项”——当联盟规则阻碍其战略目标时,美国宁愿撕毁契约而非妥协。不过,这种转变,并不是偶发,而是具有历史惯性:从1999年主持北约东扩到2025年主张北极扩张,美国始终将北约视为势力范围划界的工具。但当势力范围触及核心利益区(如北极)时,单边控制显然比联盟共治更符合其权力本性。

五角大楼内部评估显示,控制格陵兰岛所需的成本(约210亿美元)远低于维持北约欧洲框架的年均支出(约280亿美元),而地缘收益却呈指数级增长。 美国与俄罗斯在北极的对抗,早已不是装备数量或核弹头的对比,而是武装体系生命力的竞争。当北约作为一个军事联盟,失去统一指挥、后勤支撑、士兵信念和战略方向时,其战争能力便只剩统计学意义。



而特朗普的“军事手段”表态,何尝不是对北约低效机制的绝望。与其等待北约同意在格陵兰岛扩建基地,不如直接将其纳入领土——这种“物理兼并比政治协商更高效”的思维,正在重塑美国的安全决策范式,也在重塑后冷战时代最新的国际格局及秩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