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农村地区的原始地名是反映一个地区历史地貌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潮汕地区的许多地名都与海岸地貌有关,但系统地通过地名来解译地貌的研究还非常罕见。农村地区原始地名保留较好,而作为保存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突出的潮汕地区,其地名有着丰富的内涵。本文应用遥感影像、实地考察,并通过地貌分析,印证“陇”地名来源沙丘、“塭”地名来源于咸田、“埭”地名来源于拦潮土坝、“澳”地名来源于曲折的基岩海岸。
关键词:地名;海岸;地貌;潮汕平原
1 研究背景
潮汕,古称“潮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地域。广义上的潮汕包括潮州、汕头、揭阳、汕尾四市,狭义上只包括潮州、汕头、揭阳三市。潮汕历史悠久,据称在8000年前,其境内南澳象山就已有古人类生存,后经历揭阳、义安、潮州等政区变革,于1949年首次以“潮汕临时专署”作为政区名称。潮汕是广东三大文化之一的潮州文化的发源地,素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等雅称。
地理位置上,潮汕北靠莲花山脉,南濒南海,中部为潮汕平原,地貌以平原、丘陵为主。潮汕有着我国六大三角洲之一的韩江三角洲,总面积为915.08km2。韩江三角洲的范围是以潮州,东北至盐鸿与黄冈河河口交界,西南以桑浦山与榕江河口为界。作为海陆交界的重要区域,韩江三角洲在向海推进过程中,保留着较多海岸地貌。李平日等根据韩江三角洲初级结构、发育阶段、地貌演化以及他们反映的边界条件、外动力、构造条件、人为活动特征,认为韩江三角洲是河流型、波浪型-河流型交替发展的三角洲。前期韩江刚从山区流入海湾,流速较快,河流作用较强,后期随着地势的平坦,海面的开阔,以海洋动力为主。现代除北溪(韩江岔流)三角洲受南澳岛阻挡海洋作用较弱保留有河控型三角洲外,大部分区域仍为波控型三角洲。
波控型三角洲通常发育有障壁-潟湖等地貌。关于韩江三角洲的障壁-潟湖体系,最早在1987年由李平日等提到。他们认为该地貌是在中晚全新世海平面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韩江携带的泥沙逐渐推动海水后退而形成的。而后李晓路等通过现代地质考察认为障壁-潟湖体体系为韩江三角洲形成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以及划分了三角洲障壁的三种发育阶段,其中韩江三角洲为潟湖逐渐消失,沉积物开始在障壁沙坝外侧沉积,三角洲向海推进的改造期,并建立了潮汕地区早期潟湖内河流作用为主、后期障壁外多种动力共同作用下的障壁海岸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地名通常是人们对某一区域特征如方位、地貌类型、历史活动赋予的名称,是反映一个地区历史地貌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广东地名统计发现地名带有地貌类字频最高,这种地名多分布于对应地貌。潮汕地区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原始聚落保留较好,保留有较多传统地名。前人总结了“埭”、“澳”、“塭”、“陇”等反映海滨的地名,并根据这些字体意思推测这些地名蕴含的地貌信息,暨“陇”为江河或海边冲积而成的沙脊、“塭”为咸田、“埭”为拦潮土坝、“澳”为曲折海岸。然前人研究尚缺乏地貌演化视角。本文将通过分析“陇”、“塭”、“埭”、“澳”等地名记录的海洋地理信息,研究韩江三角洲历史地貌与海岸线的变化。
2 海岸沙丘地貌与“陇”地名
2.1 韩江三角洲海岸沙丘地貌
作为中国六大三角洲之一的韩江三角洲,分布有众多海岸沙丘,海岸沙丘的面积约占整个潮汕平原总面积的11.5%。《韩江三角洲》一书记载韩江入海口五列沙丘的位置,第一列沙丘北起仙洲,经盐鸿、樟林、东里、内底、上华、庵埠、鮀浦至玉井;第二列北起南砂,经莲阳、澄海、外砂、下蓬至岐山;第三列沙丘北起和州,经海后、白沙、新溪、头合、陈厝合至金砂;第四列沙丘北起凤州,经坝头、九合至龙湖;第五列沙丘北起七合,经义合、金兴、合昌、福建围、北港、小莱芜至珠池肚。
对于韩江三角洲海岸沙丘的分布,可以通过卫星影像识别。利用Google earth等遥感软件,可以观察到韩江岔流外砂河与莲阳河之间的海岸线附近存在较多平行于海岸线的长条状地貌,通过现场的实地考察,露出的剖面为砂质沉积物,并含有较多贝壳碎屑,呈垅状结构高于周围平地,判断该地貌是海岸沙丘地貌。而利用韩江三角洲最早的遥感影像(1973年12月美国keyhole卫星系列卫星所拍)(图1A),可以辨别前人记载的韩江入海口五列沙丘分布与形态。这些沙丘平行于海岸线分布,距离海岸线较近的沙丘形态保存较好,而离岸线较远的沙丘保存较差,但仍可通过沙丘遗迹判断沙丘走势。同时,该卫星地图还可以观察到许多传统聚落呈长条状平行于海岸线分布,并且一些聚落与沙丘分布在同一直线上(图1B)。通过这种传统聚落与沙丘分布格局可以判断该区域传统聚落大多选址于沙丘之上。这种分布格局的产生可能是由于韩江三角洲下游地势低平,容易发生洪水,迫使居民选择在地势较高的沙丘之上建房子。而这些平行于海岸线的聚落分布,最北可至潮州砂陇,而潮州沙陇附近的聚落地名多含“砂”、“陇”(图1C)。
2.2 “陇”地名由来
“陇”字,通“垄”,意思是地势高处的地方,如陇亩、陇邱、陇断等。他们的意思分别为田埂、土丘、山脉等。如《战国策·赵策三》“席陇亩而荫庇”中“陇”指田埂,跟“亩”一起代指田野之意;《早发黄河即事》“炊烟遶茅屋,秋稻上陇邱”的“陇邱”指秋稻长上的土丘;《列子·汤问》“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意为该地没有陇阻隔,“陇”在此处的意思是指山脉。
据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全国名称为“陇”的地名为38101个,主要分布在上海、甘肃、广东等省市。作为潮汕地区高频的地名,有“陇”字的地名在潮汕四市的数量为3822个。对于潮汕“陇”地名的分布,民间用“海阳(潮州)九十九陇”来形容。这些“陇”地名,多以“姓氏+陇”或“方位名词+陇”以及“寓意好词+陇”,如潮州市潮安区的郭陇、刘陇、徐陇、潘陇;东陇、南陇、前陇、后陇、陇头、陇美(尾);凤陇、宝陇、金陇、桃李陇等。这些地名主要分布在韩江三角洲平原西侧以及桑浦山-冠山-东里一带(图2)。
关于“陇”地名的由来,有学者认为“陇”地名是跟海边或河边冲积而形成的沙脊有关。这可能是因为三角洲下游地势低平、容易发生洪涝等灾害,居民多选址在地势较高的沙脊。在位于前人记载的五列沙丘中规模最大距海最远的一列暨第一列沙丘之上,集中分布着沙陇、东陇、冠陇、宝陇、金陇等12个名为“陇”地名(图2),而沙丘在潮州话中称为“沙垅”,而“陇”通“垅”,陇地名的分布应是居民对聚落所在地沙丘地貌的记录。
3 “塭”、“埭”地名及其地貌含义
3.1 垅后平原地貌
韩江三角洲在入海口动力的总体特征是潮汐弱、波浪强,是一个波控型三角洲,发育有障壁-潟湖体系,李晓路等结合螺河三角洲、万宁小海和韩江三角洲的发育特点,划分出障壁海岸三角洲演化的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障壁-潟湖体系形成,潟湖内开始形成三角洲;发展期:潟湖内水体稳定,三角洲前积较快,障壁沙坝向海迁移;改造期:潟湖逐渐消失;其中韩江三角洲为改造期暨潟湖被填充形成垅后平原的阶段,而在它形成之初的潟湖一般为盐度较高的海水,在被填充过程中盐分保留到沉积层当中,这种情况易导致垅后平原多为咸田。同时,潟湖湮灭保留的水道,水动力较弱,极有可能成为纳潮通道,导致该地土壤盐渍化进一步加剧。1973年12月卫星影像显示(图1A),韩江三角洲下游平行于海岸线聚落之间存在平行于岸线的河流或古河道遗迹。这些遗迹很有可能是潟湖被填充成为垅后平原的过程中残留的潟湖地貌,是垅后平原分布的证据;通过卫星地图判断大致位于韩江三角洲砂陇以南区域。
3.2 “塭”“埭”地名的分布及其由来
据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全国名称为“塭”的地名共554个,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塭”地名在潮汕四市的数量为303个;全国名称带“埭”的地名共19233个,主要分布东南沿海地区。“埭”地名在潮汕四市的数量为146个。
在韩江三角洲范围内,“塭”主要分布于潮州沙陇以南以及汕头市隆都、莲华等镇,如周厝塭、新田塭、草塭、东塭。“埭”主要分布在韩江入海口,暨桑浦山-冠山-东里一带以南区域,如官埭、美埭、埭头等。“塭”和“埭”这两种地名的分布可通过卫星地图判断,大致与垅后平原基本一致,或是对潟湖被填充导致的咸田的称呼。
“塭”在汉语中有温暖的土地、水产养殖场、阻水小堤之意,由阻水小堤又引申为咸田之意,而在潮汕地名中“塭”指滨海地区受海潮浸渍的田园,为现代或历史海滨区域;“埭”在汉语中有堵水的土坝之意。如《晋书·谢安传》中“及到新城,筑埭于城北”提到筑埭为建造拦水坝之意,后引申堤岸。在潮汕地名中,前人认为拦潮土坝。现在的韩江三角洲“塭”、“埭”的地名分布的地区,在历史时期曾为海洋,且该地名集中分布均距海不超30km的范围内。这两个地名应是历史滨海地貌的证据。
4 “澳”地名分布及其含义
据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全国名称带“澳”的地名共41886个,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澳”地名在潮汕四市的数量为2265个。“澳”在汉语中有江边或海边凹进去的地方,后引申为港湾,指海边能够停船的地方。在潮汕地区,“澳”指海边的曲岸。在潮汕地区,“澳”地名主要分布现代岸线附近,如南澳岛及岛上的青澳、云澳、广澳;柘林湾沿岸的大澳、西澳;达濠岛的广澳、澳角、广澳等。在韩江三角洲范围内,“澳”地名主要为现代地名或企业名,但在传统地名中相对较少。
通过遥感影像发现,潮汕地区“澳”地名主要分布的区域,多为岸线曲折的基岩海岸。这些区域山体直接与海相连,岸线受山体形态影响呈相对曲折的形态。这些区域由于是山体直接连接大海,水深一般较大,可为港口,如西澳附近曾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柘林港等。
位于三角洲平原区的韩江三角洲,是韩江向海堆积中形成的平原,水深相对较浅,不适于港口的选址,且韩江三角洲为波控型三角洲,波控型三角洲岸线在波浪的塑造下,呈现相对平直的形态,缺失曲折岸线的地貌。
5 “陇”、“塭”、“埭”、“澳”的分布与历史时期海岸线变化
李平日等认为韩江三角洲在中晚全新世发生海侵,在距今约5380-2385年为海进的盛期,海侵范围最远可达潮州市。这次海侵导致韩江三角洲大部分区域为海洋,随着韩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淤积,岸线逐步向外海推进,而作为滨海地貌的海岸沙丘,极有可能随着岸线的推进遍布整个韩江三角洲。与之相对应的是,“陇”地名在整个韩江三角洲范围均有分布,其最北端位于蔡陇附近。该地分布有距今5000-6000年的古人类遗址——陈桥人,该遗址有一蚝壳堆积的贝丘遗址,是该地5000-6000年前为滨海的证据。推测韩江三角洲沙丘与韩江三角洲陆上三角洲同时形成于距今5000-6000年左右。
“陇”地名分布也存在区域差异,其集中分布在韩江西侧平原区与桑浦山-冠山-东里一带(如图2)。其分布范围与文献推测的新石器晚期至周代滨线(距今4000-2500年)以北的三角洲平原(如图1)一致。而位于周代滨线以南区域,传统聚落的地名则是以“塭”、“埭”等地名为主。这种地名分布的格局可能与居民选址面临的问题有关。位于周代滨线以南的地区成陆时间较晚,陆地中残留着海水的盐分,导致该地出现土壤盐渍化等问题。当地居民根据所面临的土壤盐渍化问题及其解决方式,将居住地命名为“塭”和“埭”。而在周代滨线以北的区域,居民则根据居住地较高的地势特征,将地名命名为“陇”。
6 总结
潮汕地区保留有较多海岸地貌、海岸沙丘、垅后平原、基岩海岸等,这些均可通过遥感影像识别。这些海岸地貌与当地的聚落分布存在一定的联系,如居民对聚落选址倾向于在地势较高的沙丘。地貌视角下,潮汕地区的地名“陇”对应海岸沙丘地貌,“塭”和“埭”对应垅后平原地貌,“澳”对应基岩海岸地貌。对于聚落的命名,居民通常根据所在地的地形及其功能进行命名,如根据居住地所在的沙丘将聚落命名为“陇”,根据位于垅后平原的咸田命名为“塭”,根据因改造垅后平原土壤盐渍化而建的拦潮土坝命名为“埭”,以及根据曲折的基岩海岸命名为“澳”。所以,作为反映海岸地貌的“陇”、“塭”、“埭”、“澳”等地名,其分布可为研究海岸带分布、海侵范围、障壁-潟湖体系、滨海地貌分布提供参考。
作者:方梓彬,龙桂,农希文,吴梓源,黄田田,黎珍儿,吕小菲,刘岳昕,许冠军,赖忠平
来源:《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
选稿:宋柄燃
编辑:汪鸿琴
校对:宋柄燃
审订:宋柄燃
责编:汪鸿琴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