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三面环山,一面朝大海,伊洛瓦底江贯穿南北,地形看起来媲美或更胜长江中下游平原,元明清三朝都曾打进缅甸,最后为何都视同鸡肋?或许因这个致命硬伤,即频繁大地震。
【缅甸】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面积约67.66万平方千米,放在我国省级行政区中可排第五位。缅甸陆地邻国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是:孟加拉国、印度、中国、老挝、泰国。
缅甸人口约5417万(2024年),有135个民族,缅族约占总人口的65%,人数较多的还有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若开族等,华人约占4%。
缅甸多山,森林覆盖率约为45%,西部有那加丘陵、若阿山脉,北部有枯门岭、甘高山、高黎贡山,东部有莱别山、掸[shàn]邦高原,南部有他念他翁山、比劳山脉,中部有勃固山脉。
缅族生活在中南半岛最西边,大致在若阿山脉、帕特凯山、高黎贡山、掸[shàn]邦高原围成的盆地中。
伊洛瓦底江从北往南贯穿整个缅族区域,河水滋润缅甸土地,这里既有四川盆地天府之国的天然防线,又有长江中下游平原那样的出海口,是相对隔绝的一片沃土。
缅甸母亲河伊洛瓦底江,长约2170千米,平均水量约为1.5万立方米/秒,是缅甸水量最大的河,和我国珠江不相上下,放在我国仅次于长江。伊洛瓦底江有两个源头,东支恩梅开江源于我国(独龙江);西支迈立开江源于缅甸北部山区。
中国古称伊洛瓦底江为大金沙江,明朝时徐霞客指出:“云南亦有二金沙江:一南流北转(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南流下海(伊洛瓦底江)。
【实皆断裂带】
缅甸三面环山,一面朝大海,伊洛瓦底江贯穿南北,地形看起来媲美或更胜长江中下游平原,实际上它处于断裂带上,频繁大地震,在古代中原王朝看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2.4亿年前,印度板块经过长途跋涉撞上北边的欧亚板块,剧烈挤压,并不断向欧亚板块下插入,地表不断抬升。2.1亿年前,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露出海面。8000万年前,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露出海面。65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露出海面,并持续上升,逐渐形成如今的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成为世界屋脊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快速隆起,几百万年间,隆升3000米-4000米。印度板块至今仍以每年大于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挤压亚欧板块时,东侧与亚欧板块和巽他板块发生滑动摩擦、位移,形成断裂带。
实皆断裂带,纵贯缅甸全境,几乎与伊洛瓦底江流域重叠,南北长1200多千米。
自1839年至今,实皆断裂带发生了7次7.5级以上地震,断裂带中间位置的曼德勒,可谓重灾区。
【曼德勒】
曼德勒位于缅甸中部,城区位于伊洛瓦底江东岸,市中心纬度是21°58′59″。青葱丘陵上,伊洛瓦底江从天边蜿蜒而来,在曼德勒城区拐了个90°的弯,由北南转向东西走向。
曼德勒地理上是缅甸之中,历史上也是缅甸核心城市,人口约200万,仅次于仰光。
1839年,缅甸贡榜王朝都城阿瓦发生8.2级地震,地动山摇,夷为平地,从此废弃。
图-1839年阿瓦地震,敏贡大佛塔断裂
阿瓦没有了,沙耶瓦底王迁都到附近的阿玛拉普拉。
1857年,敏东王从阿玛拉普拉向东迁都到曼德勒,两地相隔仅11千米。已经废弃的旧都阿瓦,在两地之间。
曼德勒山海拔236米,山上大小佛塔和寺院上千座,曼德勒城得名此山。
敏东王坚信自己是曼德勒山女魔转世,把都城迁到曼德勒山脚下。敏东王要造新的王宫,云南腾冲和顺人尹蓉,是缅甸华侨首领,他设计了曼德勒王宫,并从中国请来不少工匠,亲自督修建造。
曼德勒王宫呈方形,边长2千米,城墙高7.9米。城外护城河宽64米,深4.6米,气象森严,巍然耸立。
2025年,曼德勒再次发生7.9级地震,损失情况,一时半会无法精确统计。
【新史记-缅甸地震】
地震者,天灾也。阴阳失序,地脉错动,以至江河改道,山川移位,乃天地自然之变,此国运也。
清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年),缅甸屡见灾异。星斗失序,流星曳长尾,其速甚疾,须臾不见。山中巨石滚落,砸断树木,禽鸟惊飞,鸣声凄厉。大江浪涌三丈,沿岸禾稼尽毁,溺水消失者千余人。其都阿瓦,群犬夜嗥,声若哭嚎。百姓皆惊,莫知其故。
图-地震前后的桥梁
有大清秀才远游至此,骇然道:"地脉将动,鬼神不安,此不祥之兆,必有大灾。"
是夜,月晦星稀,万籁俱寂,庭树无风自摇,栖禽惊飞蔽月。忽闻地底雷鸣,自远而近,若万乘战车驰于九幽。百姓惊起点灯,但见青灯摇曳,火光飘荡。未几,梁柱摧折,瓦砾横飞,屋宇倾颓,夷为平地。
图-地震前后
百姓奔走呼号,哭声震天,然地现裂缝,如巨兽张口。但见屋舍如醉汉相倚,墙垣似波浪起伏。平地忽陷为渊,楼房坠入其中,瞬息俱没。有壮士负母狂奔,突遭飞梁贯胸;商贾抱金而毙,五指犹扣锁钥。
呜呼,天崩地裂,沟壑纵横。大江改道,良田尽成泽国;大山崩颓,道路断绝千里。经此一难,缅甸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国之大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