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出现了好多帖子,无一不是在吐槽985考研录取的风格有点让人琢磨不透。其实这种情况并非从今年才开始,往年985院校就已呈现出某些特点,比如高分考生反而不被录取。有人猜测,这是不是因为这些高分考生的本科出身不太好?
就像今年的中山大学,一连把几个400多分的考生都刷下来了,难道这些学生都是因为本科不好吗,可是他们初试考得这么高,就不能网开一面吗?有人认为,就算不录取,也至少应该给考生一个体面,而不是特意打一个很低的分数来羞辱人家。
“不录取又何必侮辱!”初试398复试只有40分,考生要985一个说法
考研是一种特殊的考试模式,让人的心情格外跌宕起伏。初试考得高,在当下也不意味着就稳妥了,尤其是对于那些想考985院校,而自己的本科出身既不是985,也不是211的学生来说,仅靠一腔热血想在复试时获得老师的肯定,已成为一个未知数。
这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就拿某农业大学来说,它是一所985高校,其复试满分100分,包含笔试和面试环节,二者占比为三比七。按理来说,一个学生就算考得再差,只要复试时回答得体、简略,不至于给老师留下太差的印象,其分数一般都在60多分以上。
毕竟学校可以不录取这个学生,但也没必要给人家一个特别低的分数,让学生颜面尽失。然而,今年有两位IP属地不同的学生纷纷吐槽了一件事:大家辛辛苦苦读了一年书,难道就是来985院校自取其辱的吗?
原来,他们来这所985院校参加复试,比如有一个考生,他的初试分数为398分,总分第一的同学是412分,也就是说他原本是很有优势的。结果复试成绩出来后,他发现自己只有38.6分,连40分都没到。
这让人直接想到一句话:士可杀不可辱。一个初试成绩能考到将近400分的学生,他的复试表现又能差到哪里去呢?其实学校给这个分数,意思可能很明显,就是不想要这个学生,所以采用了一刀切的策略,将所有不想要的学生的复试成绩都判定为不及格。
而不及格就意味着连校内调剂的机会都没有,相当于将学生扫地出门,还毫不留情地拒之门外。
大学挂科老师都会象征性给个59发怒,985此等做法莫非是砸招牌?
另一个学生也这样吐槽,他特别喜欢这所大学,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考了。复试时问我的问题我都答上来了,一个正常人面试不至于达不到60分以上,而且笔试的题我也答得很好,面试知识也能对答如流,为什么还会被这样对待呢?这真的有些伤人了。
但凡想一想,一个学生能走到复试这个环节,真的是历经千辛万苦,很不容易。哪怕是顾及一下考生的脸面,又何苦不能给他们一个相对好看的分数呢?至少给考生一线生机,让他们还能参加调剂。
初试失败顶多证明可能没好好准备,毕竟连国家线和复试线都没过,也没什么好说的,明年再来就是了。可复试失败,就像一种化学伤害,明明都走到这一步了,凭什么在临门一脚时被命运捉弄。
如果这个捉弄还算体面倒也罢了,可能985一直家大业大,从不缺学生,更不缺出身较好的本科生,他们并不在意普本生被淘汰后内心的绝望和失落。不过得饶人处且饶人,考研起码要有个公平性,至少要按分数打分,而不是按喜好打分。
不然的话,所有不合格都统一打40分,那任何考试给学生评59分、61分的意义又何在呢?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