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考研复试进入白热化阶段,很多同学都出来分享自己的成败得失。有一个女大学生的经历特别有意思,她说今年考研时,奶奶神秘兮兮地告诉她,为了她考研已经找了最硬的关系,她一定能考上。
女孩还真以为奶奶在江湖上有什么人脉,谁知道奶奶只是去给已经过世的长辈烧纸,请求托梦,得知女孩能考上研究生后就信以为真了。其实大家听着会觉得这个奶奶很可爱,但也会感到心酸和无奈,因为普通小家庭能给孩子提供的人脉确实不多,所谓的资源都得靠孩子自己摸爬滚打去争取。
“父母无权无势,硬要请导师吃饭”,普通小人家的无奈显露无疑
一个普通家庭的大学生确实不能过度指望父母的能力。我们看到那些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有很多确实来自特别偏远的山区农村,他们毕业后只能靠自己努力打拼,所以很多人选择的最稳定出路就是考编制。
对于普通家庭且没有资源的人来说,编制就是最好的保障。考研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考研,父母可别盲目操心,否则真可能会帮倒忙。有个女孩子就吐槽了自己的父母。
她父亲是小地方的初中老师,可能在当地有一定声望,但毕竟地方小,他就认为全世界的规则都和他所在的中小学一样,只要认识学校里的老师,就能打通全校的关系。女孩已经考上研究生来到大城市,这和父母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父母却做了一个决定,非要请女孩的导师吃饭,他们认为只要和女儿的导师成为好朋友,女儿就能获得更多科研资源,更顺利地毕业。但实际上,这个女孩甚至连直接和导师吃饭的资格都没有,中间至少隔着两层关系。
这纯属无事生非,也恰好暴露了三无家庭的认知局限。在我们的认知层次里,以为只要在别人面前混个脸熟就能得到额外照顾,但在大城市的著名高校里,根本不是这样的规则。
导师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根本不会把学生的父母放在眼里,哪怕这个学生很优秀,导师也要看他的家庭出身。如果一个孩子的父母都担任一些官职,那么导师才有可能和他的父母打理关系,甚至是反向打理。
在导师眼里,学生的父母是“不值得交的”,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说这些并不是让大学生觉得社会就是一个完全靠利益的地方,不过说实话,导师也是人,他怎么可能不考虑利益呢?家长们以为的人情世故,在大学生看来往往是很幼稚的。
社会发展如此之快,家长必须要相信,现在的大学生看似不与人交往,实际上是他们已经明白这种交流方式没什么用。而且,哪怕真的把导师请上了桌,对导师来说,跟没什么用的人吃饭,何尝不是一种浪费时间呢?或许不仅不会跟父母产生好的联系,还会让导师觉得这个考生事情比较多。
如今,平凡家长能做的就是尽量不给孩子帮倒忙,不要自以为是。何况吃饭与否对学生的帮助能有多少呢?真正找工作时,导师只是起到一个推荐作用,关键还是要看学生的能力。
并且父母也要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想让一个孩子通过考研究生就跨越到另一个阶层,是完全不现实的。基础要一步步打,家长能给孩子一些助力,孩子可能还要为下一代、再下一代提供助力,最终才可能达到一个较好的结果。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