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不熟悉“李俊贤”这个名字,但是提到“两弹一星”,没有一个国人会陌生。李俊贤院士作为我国火箭高性能燃料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聚氨酯工业的奠基者之一,为“两弹一星”事业的建设奉献了一生。2025年3月20日,是李俊贤院士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
李俊贤院士毕业于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也就是现今的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这所曾孕育了优秀航天人才的院校,至今仍在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光发热,为我国“神舟系飞船”的成功发射贡献了力量。
小编想到,当神舟飞船的降落伞在戈壁滩上空绽放,或许很少有人知道,那些承受极端环境考验的高强度材料,源自成都纺专与成都海蓉特种纺织品有限公司的联合攻关。它们共同开展特种工业用绸、布、带等研发和试制,产品用于“神舟飞船”返回舱降落伞、现役主力战机阻力伞等,为航天员安全返回筑起“纺织防线”。
除了纺织专业的学生,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也参与了航天事业的建设。在微波器件的精密车间,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与导师共同调试着大功率无源微波器件——这些看似与纺织无关的“小零件”,却是雷达、卫星通信设备的核心组件。通过校企共建的联合研发中心,该校攻克了大功率超宽带合成器、大功率超宽带贴装电桥机型技术难题,开发出100余种型号产品,部分器件已应用于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让“成都纺专制造”能有在浩瀚星空中传递信号的机会。参与其中的刘同学说道:“作为一名高职学生,我没想到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可以在国家通信领域发挥作用。我非常自豪!”。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也会成为西南地区航天器件研发行业的领军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能不断助力航天事业也源自其对航天精神的传承。宣传航天精神是他们正在做的。2024年的暑期服装工程与设计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在梓潼县两弹城航天科技馆开展了为期七天的志愿服务活动。活动期间,团队成员们积极担任志愿者向游客科普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又通过VR技术复原航天器内部结构,以宇航员的视角沉浸式学习航天知识,将志愿服务变成“移动课堂”。这种“技艺+情怀”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们深刻理解:航天事业不仅需要尖端科技,更需要文化的支撑。
或许就是这样的学校才能孕育出像李俊贤院士这样的国之栋梁,而且这样的故事不会成为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唯一的“传奇”,小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这样的人才从成纺走出。当传统技艺与航天科技在经纬间悄然对话,这座校园证明:托举大国重器的,不仅是钢铁洪流,还有那些藏在针脚里、融于纤维中的微小而坚韧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