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驱动”网站“战争地带”专栏报道,时隔三个多月后,由中航工业沈阳所研制的六代机再度升空试飞,大家终于再次见到北所六代机的高清画面,细节到位颜值一流,而且视角独特,侧弹舱设计首度曝光,独特λ形机翼与二维矢量喷口彰显尖端气动布局。网络间把沈飞六代机非正式地称之为“歼-50”。



截至目前,各方对沈飞六代机所采取的气动布局还尚无最后定论,但兰姆达机翼的出现与垂尾的取消,加之该机较为扁平,因此可暂名为“超扁平无尾气动布局”。与其他气动布局相比,超扁平无尾气动布局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取消了垂尾,高度融合式的气动布局能明显减少飞机的全向雷达反射截面积,可增强飞机的低可探测性,全向隐身能力更强。



二是无尾消除了多翼面带来的阻力以及翼面之间的不利气动干扰,同时机翼与机身高度融合,可减少全机的浸润面积,进而提高全机的气动效率。三是取消了垂尾后,机体结构在获得简化的同时,其重量也可明显减轻。

沈飞六代机的机翼可分为内翼与外翼两部分,其中内翼部分一方面要满足实现传统战斗机机身的功能—满足发动机、武器、燃油和航电设备等机载系统的装载需求。另一方面还需要提供一定的升阻比特性或保证全机的纵向安定性和匹配全机巡航状态纵向力矩。



外翼部分是实现全机气动特性的主要部件,翼型要求在跨、超音速飞行条件下具有较小的激波阻力,同时还要求具有良好的低速大仰角失速特性,因此就使得其设计思路与内翼部分截然不同,此外这也是全动翼尖方向舵出现的根本原因之一。

根据最新流出的视频来看,沈飞六代机采用了DSI进气道,对此美国“驱动”网站也做了着重介绍。DSI进气道在飞行器减重,减阻、减雷达反射截面积等方面优势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沈飞六代机将其采用一点也不令人意外。同时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即DSI进气道中的鼓包与机身融为一体,这有利于机体/推进一体化设计。



尾喷系统是战斗机上最重要的红外辐射来源之一,其红外辐射的波段范围一般处于3~5μm,并且由于发动机的高温导致对飞行器尾部区域的红外辐射强度影响非常大(主要是8~14μm),对此这便成了飞行器红外隐身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与飞行器综合设计,利用部件对排气系统进行遮挡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红外辐射能量。主要包括热部件冷却、后机身对排气系统的遮挡、冷热气流强化掺混以及降低机身冷部件对发动机热部件热辐射的反射等方式。



相关研究表明,二元喷管相比传统的轴对称喷管具有更好的掺混效果,是对雷达和红外隐身都有益的措施。因此成都六代机与沈飞六代机都采用了二元喷管设计,不过两款六代机二元喷管的具体区别集中在喷管形状方面,例如成都六代机的二元喷管为连续弧形,沈飞六代机还有待进一步披露。

机械式二元推力矢量喷管在美制F-119发动机上的应用,使得大众对这种技术逐渐变得熟悉起来,但其也存在着推力损失较大的问题,随着国产航发技术性能的稳步提升,说明我国已将二元喷管“推力损失较大”所带来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很多人觉得,我国的六代机应该采用轴对称喷管。但轴对称喷管相较二元喷管,劣势非常明显,因此我国只是在歼-10B战机上有过验证性安装,没有进入实际装备。



有网友将北所六代机与歼-15系列、歼-35等舰载机进行对比,认为三者前后起落架间距基本趋同,北所六代机的机长很可能≤20米,认为北所六代机未来有望登上航母,中国六代舰载机或将颠覆未来海空战场格局。

歼-15系列与歼-35所对标的机型,分别是F/A-18E/F与歼-35B/C。加之美国海军将在年内对外公布下一代舰载机,使得中国海军对六代舰载机也有着强烈需求。从过往发展历史及当下装备来看,由沈阳所承担六代舰载机的研制工作,再合适不过了。可以预见,沈飞六代机除了陆基版以外,还包括舰载型。在空战能力方面,沈飞六代机很可能比成飞六代机更强悍。



尽管美方捏着鼻子宣传“美国在六代机领域领先中国”,但不得不承认,“中国战斗机设计和制造能力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很显然,中国已经大幅度缩小了与美国在军用航空工业技术上的差距,甚至中国的顶尖战斗机的研制已经开始领先于美国。在未来10~15年内,随着中国两款六代机相继进入批量生产及列装服役阶段,中国航空工业就从"追赶者"变为"领跑者",未来海空战的规则,或许将由中国的多款六代机重新书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