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某些花友不要人云亦云,以消杀病菌虫卵为由,动不动就把种植土拿去晾晒了,因为这种方式容易导致盆土板结,有些得不偿失。

都知道植物喜欢疏松透气的盆土环境,在配土的时候也是朝着这个目标加入各种各样的介质。然而一些“个别”花友是否遇到过这种现象 ,明明在上盆的时候能直观的看到配制的土壤是松软透气的,而且还没有特意去压实它,可是浇了几次水后,根据平时的养护经验,就能够明显的感受到盆土内部已经板结了,这时候是不是感到特别困扰呢?是介质放得不够多吗?考虑到腐殖土比例的减少,关系到根系与盆土的亲和力,影响植物养分的供应以及盆土保水保肥的能力,此时难免会很纠结吧。

我也曾遇到过这些情况,平时喜欢去树林下挖一些松软肥沃的土壤,有时候会挖很多备用。配土之后,同样的腐殖土,上盆后的表现经常不一样,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当同批上盆后的表现一致时,就不是偶然了。在一次次摸索中,才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土壤松软透气的主要原因,是一种粒径比较大,在物理,化学,微生物长期共同作用下好不容易形成的团粒结构,它的稳定性是比较脆弱的。干燥或过分潮湿的情况下受到外力就容易破碎,会变成粉末或烂泥,短期内难以恢复,即使没有外力的干扰,稳定性也会变得比之前差一些(随着腐殖质的减少同样如此),只是腐殖质含量比较丰富的话,还是容易修复的,这也是为什么好的土壤只要上完盆,就算面对干湿循环影响也并不大的原因。当然,水流冲刷下的盆土表面依然会板结,这又涉及到铺面的重要性了。

平时偶尔用晾干的土壤在反复拌土过程中,结构被破坏,使其变成了细小的颗粒。若是潮土上盆,喷水湿润后,微粒靠水粘成的小球又容易误认为是所谓的团粒结构,由此产生了此盆土应该会疏松透气的假象,其实这种小球团只要浇次水就散开了,微粒下沉塞满缝隙。少量颗粒的加入,就像钢筋加入水泥一样,会让盆土更加紧密板结。

因此在挖取腐殖土时,要选在长期湿润的土壤环境下进行,微潮的团粒结构才不会被轻易破坏,挖回后暂时不用也要及时密封保湿,顺便让它继续发酵。

自从知晓其利害以后,盆土就很少板结了,也减少了颗粒的比例,甚至一些绿植会直接使用纯腐殖土种植。

将土壤暴晒具体有多少好处,能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否利大于弊,因为目前还不够了解,所以没资格轻易下结论,但总感觉只能灭掉其中的小动物和部分病菌虫卵而已(其实把土壤密封保湿放在太阳下进行热闷的方式也是不错的选择),至于有多少虫卵会侥幸逃过一劫不得而知,一些病菌可能会处于休眠状态,环境合适又会卷土重来也说不定。

部分资深花友之所以能这样操作,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配土方法,能解决植物与盆土之间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更多花友或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是听信传言,操作后反而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后果。

盆土板结会让植物营养不良,抵抗力差,以至于更容易被病菌虫卵催残,然后晒土,板结,如此反复。一份好的种植土,会让植物有更好的抵抗力,盆土水大闷根通风差光照不足,往往是植物凋零的主要原因,如果深受其害,不如考虑用药,若不是穷尽办法,实在是无奈之举,还是建议别轻易晒土了。

造成盆土板结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长时间使用无机肥,有机质减少等,因此每隔一至两年时间换一下盆土是有必要的。但是上盆不久便出现板结的现象,往往与团粒结构的破坏有关。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只是提醒可能哪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而已,做到心中有数。凡事无绝对,各位花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处理方式,对盆土了然于心。



附:

纯腐叶土(包括纯泥炭)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植料,这些倒可以暴晒,若是沤制时加入了园土,形成的腐殖土就不建议晾晒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