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有一种声音,穿越了时光的长廊,悠悠地讲述着千年的故事,它就是福州评话,一门融合了地方特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瑰宝。
福州评话流行于福建省福州市及周边地市,在东南亚、港澳台地区的福州乡亲中亦相当盛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中新社@刘可耕
福州评话滥觞于宋末元初,兴盛于清朝,是用福州方言说表、吟诵的评书评话类曲种,韵白相间、且说且吟、铙钹间奏。福州评话吟诵调,可分为序头、吟句、诉牌和板歌四类。序头用以讲述正书之前的短篇书赞,类似古代说书的“入话”;吟句可用于表唱,也可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曲调有多种不同的吟法;诉牌有一定的音乐性,在人物表白身世和倾诉情感时使用,唱时以筷子敲铜铙钹来间奏;板歌是一种念诵或有板无调的唱腔,有时结合故事情节,采用民谣曲调。
图源:非遗档案
福州评话的书目繁多,按题材通常分为长解书、短解书、半长短书、公案书和家庭书5种。长解书都是历史故事;短解书是武侠故事;半长短书有《水浒》等;公案书专讲清官为民请命和平冤劫狱的故事,富于地方色彩;家庭书多反映家庭伦理与悲欢离合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福州评话编演了《九命沉冤》《流水欢歌》《小城春秋》《保卫延安》等新书目,形成一定影响。
以上2图源: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一张桌子,一只铜钹(福州话写作“镲”,读 qiā),一块醒木,一支竹箸。这便是福州评话的全部道具。一把纸扇,一袭长衫素服。这便是福州评话先生的形象。可以登高门,进大户,为文人士大夫所激赏;也可出入街头巷尾,让贩夫走卒痴狂。这就是福州评话的魅力。
早年的福州人读书识字的不多,许多目不识丁的乡亲,靠听评话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和名胜古迹。评话序中唱道:“八闽首都福州府,三山雄镇省城。福建当初无诸国,开闽有功王审知。”
以上2图源:闽都文化
福州评话也体现了福州人的精神气质、性格情操和道德标准,汇聚了民心民意。清朝末年,朝廷仍然坚持污蔑林则徐“办理粤海事务,机宜未协”,福州评话便编演《林则徐禁鸦片记》,旗帜鲜明地宣传禁烟,反对侵略,歌颂乡贤林则徐。从此,福州评话歌唱林则徐不间断,“福州评话百年颂林公”在国内曲艺界被传为佳话。
明代,住在朱紫坊的郑堂被称为“福州的阿凡提”,他是福州评话故事里的“常客”,郑堂才智过人,对贪官污吏、为富不仁者及悍妇、地痞疾恶如仇,福州经典评话曲目《郑堂闹花院》《郑堂打严嵩》《郑堂戏黄伯》等都是讲述着这位福州民间“智多星”为百姓打抱不平、施计惩戒恶人的故事。
以上2图源:福州古厝
如今的评话听众已经不如从前那般多,旧时一场评话300张票,开讲前半个小时就卖完。而今评话多为公益演出,却也难再现以前的盛况。
尽管如此,依旧有不少老艺术家在坚持传承福州评话,正如叶兆辰所说:“福州评话表达着福州人的思想感情和喜怒哀乐,是福州百姓血脉当中的记忆。作为评话从业者,我们有责任将这门艺术传承好。”
同时,在近期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叶兆辰更是入选了福州评话代表性传承人。
叶兆辰出生评话艺术世家,父亲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叶神童。14岁时,叶兆辰跟着父亲学艺,他时常会在父亲正式表演前,在书场热热身。
1980年,福州市曲艺团招生,叶兆辰入选并拜与父亲同辈的评话艺术家唐彰文为师。1982年,凭借传统评话《三戏过其祖》,他开始独立挑梁。
叶兆辰表演时,唱腔委婉动听,语言充满机敏、口俏、幽默感强的特点。他还将父亲叶神童独创的诉牌(珠筷急钹)特色,保留了下来,成为时下福州评话的代表人物。
从艺40多年,他经常说的有《天南八剑》《月唐演义》《海公大红袍》《杂牌剑》《鲁达除霸》《刘刚闹院》《癫和尚插青》《孝义巷传奇》等书目。
以上图源:福州晚报
3月22日下午,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福州市上下杭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协办、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演出的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周末戏相逢”福州曲艺专场,评话《三坊七巷》用铿锵榕腔重现“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家国情怀,令不少观众眼含热泪。
本场演出特别设置了曲艺体验导赏环节,吸引现场小观众的踊跃尝试,他们大胆到舞台前体验各色曲艺的乐器、道具等,由年轻传承人手把手地教学,他们咿呀学样的认真劲儿引得全场观众开怀大笑,也让古老的艺术在笑声中薪火相传。此外还有精彩的问答环节,为游客朋友加深对福州特色的印象。
小观众回答福州曲艺问题
以上2图源:乡音最美系乡愁
如今,在福州乌塔会馆、八旗会馆、白塔书场等场馆都有常态化演出,品一杯茉莉花茶、听一段福州评话,成为一种惬意的文化体验。
图源:遇见福州
畅游八闽平台
cybmflxx
漳州文旅
厦门文旅
绿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时福建
ssfj2023
转载请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