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钓友们都非常有冒险精神,有些钓友为了钓到独特的鱼类,常常深入到幽暗的洞穴中寻找地下河钓鱼。这种独特的垂钓方式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比较常见,这主要得益于当地的地理环境中有大量的岩洞,而岩洞中又都有地下河,地下河中栖息着各种珍稀的洞穴鱼类,吸引了众多钓友前去探索。



2020年8月,贵州都匀的钓友刘师傅在当地一处人迹罕至的深山岩洞中,意外钓获了一种极为罕见的洞穴鱼类。据刘师傅说,这个岩洞位于山崖之下,洞口被大量的植物给遮住了,如果不是自己仔细查看环境的话,是很难发现它的。在进入洞穴后,自己就觉得有些冷,岩壁上渗出的水滴在水里时发出清脆的回响,让他觉得这里可能连通着更深的地下河。



与普通江河中的鱼类不同,刘师傅在这里钓获的鱼种也是外形奇特。他当时用的是蚯蚓,钓上来的几乎全是一种身上布满斑点的小鱼,这些小鱼的体型都在10厘米左右,最大的也不过巴掌大小。它们到底都是些什么鱼呢?



这种鱼在平原地带是很少见的,但是在贵州、广西等地的山区中却时不时会有钓友钓获,当地的钓友们将它们俗称为木叶鱼、滚子鱼,至于它在学术上叫什么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它应该是某一种细鳞鱼,因为大部分细鳞鱼都是冷水鱼,喜欢栖息在山泉与地下河的出水口附近。



在远古时期,细鳞鱼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江河湖泊中,这些水域水温比较低、水质清澈,适宜细鳞鱼的生存与繁衍。可是在最后一个冰河时期,全球气候出现了剧烈的变化,北方地区的河流全都被冰冻住了,过于寒冷的环境导致细鳞鱼种群全都开始向南迁移。它们顺着河流南下,逐渐进入了西南地区。这些地区的高海拔溪流和冷水环境为细鳞鱼提供了新的栖息地,让它们的种群得以延续下去。



细鳞鱼的种类非常多,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别也很大,不仅有体长只有几厘米的小型鱼种,也有体重可达数十斤的大型鱼种。细鳞鱼普遍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特点,因而在饮食文化中历来被视为上等食材。不管以什么样的烹饪方式都能把细鳞鱼的美味发挥出来,因此它在美食圈中一直都很有人气。



在垂钓圈中,绝大多数钓友都认为把自己钓到的鱼带走吃是合情合理的做法,但随着近代以来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污染以及滥捕,细鳞鱼的野生种群数量已经急剧减少。本身它对水质和环境变化就很敏感,有很多品种都走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



因此,这里要特别提醒广大钓友们,在钓鱼的时候,如果钓到了细鳞鱼,一定要谨慎对待。首先,可以观察它的体态特征,比如鳞片大小、颜色、斑纹等,判断是否属于受保护的品种。不过由于普通钓友往往难以准确辨别,那最保险的做法就是无论它是不是受保护的品种,只要钓到细鳞鱼,那就一律放生。这样不仅能避免误伤保护动物,也能防止因无知而触犯法律。



在我国,不只是细鳞鱼,大部分栖息在洞穴、地下河的鱼类都是珍稀物种。由于它们长期生存在黑暗无人的环境中,对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是非常敏感的,再加上它们中有很多都被列为了保护动物,因此,在地下河钓鱼,最好别把自己的鱼获带走,而是全部放生。同时也要避免破坏地下河的生态系统,以保护这些珍稀鱼类的栖息环境。



总之,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我们对自然生态应尽的责任。只有人人自觉遵守规则,才能让这些珍贵的鱼类得以延续,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钓它们的乐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