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综合网络资料,分以下几个方面作简单讨论:

长沙市高层次人才的认定标准;“计划单列”与普通孩子的升学机会;“计划单列”的真正照顾对象;计划单列可能滋生新类型的腐败;吸引人才的根本前提是社会公平。



3月24日,长沙市召开2025年中考中招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其中“规范政策性优待项目”一项引起广泛热议。依据《实施办法》,自2025年起,高层次人才子女享受教育优待实行单列,不纳入统招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此规定是否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长沙市高层次人才如何认定?

依据长沙市政府官网2021年公布的《长沙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长沙市高层次人才划分为A类、B类、C类、D类4个层次。

A类:“国际顶尖人才”,其认定条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

B类:“国家级领军人才”,其认定条件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等;

C类:“省市级领军人才”,其认定条件包括“芙蓉学者”特聘教授、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等;

D类:“高级人才”,其认定条件包括重点产业领域连续两年以上年度应纳税工资薪金40万元以上的人才等。

2025年3月最新一批公示的《长沙市第42批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名单》显示,共94名获公示者中,有B类1人,C类12人,D类81人。

对于此次长沙市颁布的中考新政,不少民众提出质疑:

“高层次人才子女单列”到底该如何理解?

单列是否会降低其他考生的录取概率?

单列考生的试卷是否与其他考生一致?

“计划单列”,真的不会挤占普通人的机会吗?

《中国新闻周刊》就相关问题致电长沙市高层次人才服务发展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对此并不清楚。

《中国新闻周刊》通过长沙市教育局宣统处工作人员得知:只有A、B、C三类高层次人才子女能享受单列的优待政策,且不会占用统招名额,不会挤占普通考生的录取机会。

《中国新闻周刊》以学生家长名义致电长沙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该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该政策“没有那么特殊”,本身高层次人才子女数量很少,不会对普通考生的升学和录取造成影响。高层次人才子女同样需要参加中考,考试试卷与普通考生一致,最终录取时会结合成绩和政策作相应安排。

除了《中国新闻周刊》,网络上还有其他信息称,该方案允许A、B、C类人才子女直接录取优质高中,D类人才(年薪50万以上群体)子女可统筹安排,引发更大争议(是否谣言,需要官方澄清)。

长沙市教育局对这一政策引发的争议尚无官方声明,其工作人员表示,不会挤占普通考生的录取机会,真的不会挤占普通考生的录取机会吗?

优质高中的资源有限,学位不可能随意增加,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如何能做到“不挤占”?

如何能让“单列”不影响公平?

长沙相关部门真的需要进一步地说明。

此前,长沙市已经在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方面,有相关的优待政策。例如,让A、B、C类高层次人才子女,可在市属中小学校、幼儿园选择就读入园,D类高层次人才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就近入学等,但这些政策不涉及考试招录,也没有过度挤占普通人的上学资源,并没有产生太多反对的声间。

虽然高层次人才的人数占比极低,比如2024年长沙新增187名A/B/C类人才推算,2025年其子女中考人数不足200人,仅占公办普高录取计划的0.4%。

但是,长沙四大名校(长郡、雅礼等)仅占全市高中数量的0.3%,却吸纳近15%优质生源。

无论如何解释,实际必然造成资源挤占。优质高中学位总量固定,单列计划必然减少普通考生的名额,从而推高中考中招分数线(如名校原计划1000人,单列100人后,普通考生需在剩余900人中竞争)。

“计划单列”,到底要照顾谁?

《中国新闻周刊》就此事采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主要看这是不是一个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就会占用统招名额,而不是主管部门说不占用就不占用。”

储朝晖认为,“单列”是一个与特殊照顾、特权相关的词,是不普惠的,从整体来看会影响教育公平。长沙市中考实行“高层次人才子女单列”与其他地市推行的高层次人才子女的教育优待政策没有本质不同。对公共产品不应采用这种特殊方式,未来应对相关政策作出清理和改变。

义务教育阶段的就近入学,尚有争议;在中考中招上搞优待,则是触碰到了公众对教育公平最敏感的神经。在普职分流的大背景下,中考的竞争愈发激烈,不仅被视为“小高考”,在很多家长眼中,甚至已经是比高考更关键的升学节点,也是众多普通学子凭借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转折点(虽然知识未必一定改变命运)。

在这样的考试中,对高层次人才子女给予优待,会引发“拼爹”“不公平”的质疑,一点也不奇怪。

计划单列会不会滋生另一种类型的腐败?

在这个事件的争论中,长沙市对“高层次人才”的认定标准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尤其是D类高级人才的标准——长沙市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年薪50万元以上的高级经营管理和研发人才纳入其中,引发极大争议。

首先,对于相关产业领域的界定缺乏明确的硬性标准,普通民众根本摸不到门道,可能会滋生暗箱操作的空间。

再者,用年收入来定义“优秀”,明显是一种功利化和物质化的表现。对于这些人已经有远超普通人收入的人来说,在子女教育方面已经有了比普通人更多的选择,如果还要在教育上得到特殊优待,真的是过分了。

最后,会不会有人利用权力或地位优势来进行暗箱操作,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人思考。

吸引人才和保障公平之间如何求得平衡?

长沙并非首个在教育领域为高层次人才“开绿灯”的城市。早在2018年,海南即允许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一事一议”,甚至突破户籍限制参与高考;成都、赣州等地也分别推出院士子女全市择校、省级人才子女中考降20分等政策。

这类操作是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进行竞争的产物,这种行为的背后,是对于社会公平的挑战。

义务教育阶段优待已成常态。如成都高新区A类人才可任选公办学校,芜湖市允许高层次人才子女自由择校。

高中阶段突破真的是一种创新。即使有高考作为公平兜底,也无法改变其不公平的内涵。有人辩解说,即便进入了优质高中,仍需通过高考竞争升学;哪怕是资源总量不减,官方称“释放更多学位给普通考生”,单列计划不挤占统招名额,依然是对普通人的不公平。

城市竞争的现实选择,为什么要选择违背公平的政策设计?

教育优待成为城市“抢人”的筹码。曾有某海外学者坦言:“子女能否进名校,是高端人才择城的关键。”数据显示,2023年长沙净流入人口增速放缓至1.2%,低于合肥(2.1%)、西安(1.8%),或许长沙正是因此而进行政策创新。

D类人才聚焦“年薪50万”,更可能沦为资本入场券;企业虚报薪资、职称注水等乱象,实在难以杜绝灰色交易滋生。

这些情况存在着长期公平性隐忧。如果全国各大城市纷纷效仿,不可避免形成“教育特权阶层”;部分城市的教育优待,是把公共资源异化为“政策赎买工具”,动摇“教育公平”的社会共识。

教育公平是社会的基石。长沙中考新政暴露的,实则是城市在“抢人大战”中的集体焦虑。短期看,用教育特权吸引人才或许能解燃眉之急;但长远而言,唯有守住公平底线、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才能避免让寒门学子的“求学路”变成“拼爹路”,社会才能保证长期发展。

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给特定群体“修电梯”,而是为所有孩子“造台阶”;保障社会公平,才是文明社会的真正体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